法國女性政治的標竿――羅蘭夫人

Portrait of Madame Roland (1850) by Gilles Louis Chrétien.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 Madame Roland.

這段話表達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 1754-1793)對大革命進程中濫用「自由」概念的擔憂,而這句名言被世人所熟知。梁啟超在《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中,將這段話翻譯為:「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羅蘭夫人作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知名人物,1793年11月在「革命廣場」(現名為協和廣場)被送上斷頭台。「革命廣場」為現在的羅浮宮花園和凱旋門廣場,許多法國大革命期間的知名人物都在此處受刑,如路易十六(Louis XVI, 1754-1793)、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 1774-1791)、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de Robespierre, 1758-1794)。
閱讀全文

(537)

黃河沖不走的哀愁

戰爭從未在歷史的洪潮中消停過,在全球化進程越來越快速和激烈碰撞的現代,煙硝瀰漫的規模與影響也隨之加劇。不論是在臺海緊張、俄烏戰爭、中東戰爭、非洲軍閥戰爭……威脅下,總有數以萬計的人民受到戰火影響。「1938年花園口決堤事件」便是發生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後的故事。此次決堤的軍事行動,不但打擊了黃河周遭地區的農業設施和交通建設,對民生基礎設施造成破壞;更在後來因戰爭期間難以重建家園,與堤防遲遲未修繕完成,導致河南地區前後歷經了洪災、旱災、1942至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甚至連帶影響安徽、江蘇兩省也成為洪澇區域。現在讓我們透過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80 回到過去,以英國駐中國外交官員的視角,還原發生在中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FO China 搜尋平台介面。

閱讀全文

(69)

戲裡戲外的「她們」

戲劇之於英國是個極其重要的存在,它不僅伴隨著歷史脈動呈現出屬於各年代獨有的風格,更常成為人們訴說生活、投射情感的媒介。戲劇的多變和張力其實和英國的社會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隨著戲劇漸漸從貴族專有的娛樂,走向更大眾、多元的視角,原先通常以附屬品或配角登場的「女性」也開始在戲劇中展露頭角。女性在十八世紀的戲劇世界中扮演著多樣、豐富且重要的角色。她們作為戲劇作品的靈感來源,也作為成功的劇作家;作為著名又受歡迎的表演者,也能夠作為管理者和決策者。在十八世紀戲劇資料庫(Eighteenth Century Drama)中,拉彭特的收藏即展示了許多以女性為主體的文本。我們也能夠透過這些資料,一窺那個時代的女性在戲劇中被表現的方式,以及她們穿梭在戲裡戲外的風貌。 閱讀全文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