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文字:徐丹語
企劃製作: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關於連棟式洋樓,台北密集度最高、最完整的就是在迪化街了!身為一個非居住在附近的人,以往我幾乎只會在迪化街上,發掘各種不同面貌的老宅及新奇的商家;迪化街很長,尾端鄰近大橋頭,所以光是這條街也足夠我花上許多時間探索了!幾年前我特地買了一張大稻埕舊建築的專門地圖,上面標示著每個地方的詳細位置。因為這樣,我開始往迪化街東邊走,發現有不少位於轉角的單獨洋樓,甚至是完整的獨棟古蹟。直到今年年初,我去了兩年前才正式開館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位於寧夏路與錦西街的交叉口,建於1933年,是一棟折衷式的西式建築。紀念館的入口設於建築的轉彎處,並立有白色的西洋圓柱,整個外觀牆面由北投窯廠所產的褐色磁磚建造,窗戶大多為拱形及長方形。
紀念館的前身為「台北北警察署」,在日本時期,台北警力部署以舊台北城的北門為分界,北門以南的範圍歸「台北南警察署」,而以北的大稻埕一帶則是歸「台北北警察署」所管轄。台灣光復後,台北北警察署改制為台北市警察局,曾轉為刑警總隊、第一分局和大同分局。隨後,由於時代變遷和編制人員的擴增,這棟建築已不敷使用,但因爲它是市定古蹟,不得改建,所以大同分局便在台北北警察署後方新建了辦公大樓。而這棟古蹟在台北市文化部與台灣文化協會一同籌備下,於2006年,為了紀念台灣文化協會成立85週年,遂改設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一直到2018年10月正式開館。
紀念館的一樓右側為主要常設展廳,包括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代表人物、成立的過程、經歷的文化運動以及對後來社會的各種影響。入口左側展牆上放著一張大張的彩色復原影像,是協會創立人蔣渭水先生和工作同仁在大安醫院和臺灣民報總部前的合照。展牆後方則設有一間復古裝飾的咖啡廳。其他空間的展出內容也包含建築物的修復過程、曾經作為警察署的相關歷史,還有全台灣唯一僅存的扇型拘留所和難得一見的水牢。
二樓的部分,從建築的轉折處一直到末端,連接了四個隔間作為特展廳。剛好我參觀的期間展覽為「自由戀愛」,以改變傳統的愛情觀為主題。隨著社會型態改變,在早期保守的思想中,透過文學傳達,人們開始為自己的幸福選擇想要的人生,打破了許多舊觀念,發展至今才有大家對愛情的自由思想。
從參觀看展到拍攝這棟紀念館,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捕捉每個迷人的角落。我最喜愛的是朝著入口的中央樓梯,是很典型的西式建築格局。從一樓仰頭望著階梯和兩邊的淺藍色磁磚牆面,窗外的自然光灑進室內,有如在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再來就是一樓與二樓的長廊了!拱型的樑柱加上黃色燈光,彷彿身在一齣西方古裝劇中。這樣的建築結構並非我們生活中常見,所以我一直認為完善地保存及修復具有歷史背景的地方,讓民眾認識這些老建築、了解其價值,是非常重要的!
經緯座標:25°03’33.2″N 121°30’54.7″E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台灣日日新報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