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典建築新貌70-淡水文化園區 殼牌倉庫

攝影/文字:徐丹語
企劃製作: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以往抵達淡水捷運站後,大家一定很自然的就往老街的方向走,我相信沒什麼人會注意另一邊有什麼?有一次因為等待朋友,記得當時天氣炎熱,離開車站後也沒什麼遮避物,汗流浹背的我不知喝了多少水,於是好奇地走到捷運站斜後方,剛好看到在捷運軌道下,有一個告示牌上寫著「淡水文化園區」,箭頭指向左側。這條路看起來像是通往郊區的小路,當時很懷疑前方真的有東西嗎!沿著路走,一片像是藏在鄉間的園區浮現眼前。

烈陽下的紅磚倉庫

淡水文化園區 殼牌倉庫

位於淡水區鼻頭街22號的淡水文化園區,曾經歷過清朝、日治等政權。清代時,名為「英商嘉士洋行倉庫」,是淡水開港通商後,英國商人范嘉士為經營茶葉貿易而興建的倉庫。到了日本時代,倉庫被英商殼牌公司的創辨人買下;當時園區內更設了鐵軌,透過鐵路淡水線,殼牌公司大規模經營台灣的煤油買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處曾中彈起火,經歷了三天才被撲滅。後來倉庫逐漸沒落,僅作為備用倉儲。

直到2000年,殼牌倉庫才被正式列為古蹟,並在淡水文化基金會的推動下,進行園區的環境整修與再利用。2011年,這裡成立了淡水社區大學,是台灣第一所創辦於百年古蹟的社區大學。整個園區內有四座大型磚造倉庫、三座小型庫房、鐵道和月台等。以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窗台、門框架使用花崗岩打造,窗台置於屋子內側,有向內對開的傳統木製門與木門栓,外側有厚實的鐵窗。

園區剛好設在一個獨立的區域,完整的建築架構像一個小社區似的。偶然的時機,讓我發現了這麼美的地方;在旅途中獲得意外的驚喜,是身為遊客的小確幸吧。每個古蹟都經歷了不同年代與各種事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卻也紛紛面臨被拆除的危機。所幸有古蹟維護的計畫,這些舊建築才能在城市裡展現它們的歷史價值,並持續為世人所知。

入口周邊一景

入口周邊一景

柱子上的門牌

柱子上的門牌

寬敞的園區

寬敞的園區

倉庫的木門與石獅子

倉庫的木門與石獅子

陽光照進屋簷下的牆面

陽光照進屋簷下的牆面

倉庫改建成文創會館

倉庫改建成文創會館

淡水社區大學的辦公室

淡水社區大學的辦公室

木造屋簷

木造屋簷

右側倉庫走廊外的玻璃屋頂

右側倉庫走廊外的玻璃屋頂

小型庫房

小型庫房

從園區後方向中央走道

從園區後方向中央走道

鐵路位於園區側邊

鐵路位於園區側邊

鐵路右側的小庫房

鐵路邊的小屋子

藍天下的淡水文化園區

藍天下的淡水文化園區

經緯座標:25°09’57.5″N 121°26’48.8″E


淡水文化園區@台灣新聞智慧網

  • 清朝殼牌倉庫 嘉士洋行揭面紗 英商儲油庫成古蹟 紅壁磚、土漿建築及鐵軌殘跡 見證淡水百年風華 1.4億整修完成 周五開放
    來源:聯合報 2011-11-02 記者黃福其
  • 清朝殼牌倉庫 嘉士洋行揭面紗 英商儲油庫成古蹟 紅壁磚、土漿建築及鐵軌殘跡 見證淡水百年風華 1.4億整修完成 周五開放
  • 《自遊主義》殼牌倉庫那條軌道 淡水殼牌倉庫,裡頭有一條運送油品的鐵路側線,曾與老淡水火車站臍帶相連,深隱多年後,最近重見天日
    來源:中國時報 2012-03-11 吳昭明
  • 《自遊主義》殼牌倉庫那條軌道 淡水殼牌倉庫,裡頭有一條運送油品的鐵路側線,曾與老淡水火車站臍帶相連,深隱多年後,最近重見天日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