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心生化科學 專研新興病毒研究
致力醫學教育 探索生技新知領域
施信如教授目前任教於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及醫學生物技術研究所,並擔任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及長庚綜合醫院病毒檢驗中心主任,主要致力於新興病毒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
施教授有多項專利與著作,指導論文多次獲獎,榮獲國科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2015年更獲得HFSP RESEARCH GRANT AWARD的三年研發獎金。另外,施教授是這次「DDC訪談計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第一位邀請受訪教授,我們將透過專訪,請教老師前往美國攻讀博士的原因、克服資格考、研究平台與撰寫論文的困難、最後決定回台任教,從事教學與研究這一路走來的學思歷程。優雅而熱誠的老師也分享對目前生技產業發展的看法,以及如何透過身心活動來紓解壓力、培養專注與創意。
|
勇於探索,前往海外求學
施信如老師是北一女、台大醫技系,1991年畢業於台大生化所,是屬於應用科學為主的領域。當時施老師面對所學覺得有些太制式了,心想若未來要在醫院中擔任醫事檢驗師,做重複性的工作,似乎有點單調,所以想要再去探索新的事物與環境。然而,學習往往是無法速成的,必須要完全投入該領域以後,花時間一點一滴地慢慢探索,並向人請教、重新思索這些新的事物,會帶來什麼啟發?因此決定前往海外求學,花一段完整而較長的時間待在國外學校好好學習、研究。
另一方面,在老師小時候,學會看懂世界地圖時就發現台灣好小,覺得應該要出去外面看看不一樣的世界。而當老師去到美國攻讀博士時,發現到美國的確是一個比較自由化、多元的社會,但是在學習研究上,美國人較為嚴謹、實事求是,其價值觀和教育方式也跟台灣不太一樣,當時有大開眼界的感覺。不過出國以後,再回顧故鄉,更能發現到台灣的可愛之處,人們溫和而善良,許多過去不曾注意到的美好,是還沒出國以前的自己,沒辦法體會的地方。
由於,當時台灣與國外的研究環境,在取得圖書資訊資源上有時間差,常會發生台灣學者做完某項研究,卻發現在國外已被搶先發表。主因為當時沒有電子期刊、線上資料庫等數位資源,運送紙本期刊到台灣的時間,造成了差異。另在實驗器材、耗材上的採購也有同樣問題,都需要等候運送的時間。雖然現在網路與科技發達,這些期刊、器材上的落差問題已經不存在,老師還是推薦年輕人到海外求學,因為脫離舒適的生活圈,到陌生的環境求學時,可有助於人格的發展與獨立自主個性的養成。
當初會選擇到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及生物化學博士,係基於很實際的原因──全額獎學金與生活費。雖然老師的父母都願意盡力支持出國念書的夢想,但考慮到現實生活的負擔,而老師選擇提供全額獎學金與生活費的羅格斯大學。況且獎學金的制度,能督促學業,也是一種激勵自己的方式。
越挫越勇,克服考試與研究的困難
到美國以後,遭遇到的第一個挫折是資格考。當時的指導教授知道老師為台大生化所碩士,即建議可直接考博士班資格考。但考完以後,卻發現生物化學竟然被當掉,對於老師以往平順的求學過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可是指導教授對此卻沒有覺得奇怪,反而說:「這很有趣唷!代表我們這邊還有新的東西可以讓你學習。」於是老師就重新去修課、學習,之後就考過了。
回想原因,老師認為應該是教科書內容上的落差。早在二十幾年前,教科書從美國運到台灣需要一段時間,往往台灣學生用的是前一版本還未更新,導致專業知識上沒能跟上美國的腳步。還好這個問題並非台灣學生程度比較差的問題,只是因為資訊落差,起步會比較慢一點而已,修完課就會了。現在台灣和美國的圖書、期刊資源在網路與線上資料庫的協助下,都已可同步更新,不再有這一層差別。
第二個面對的困難是研究主題的方向。老師剛到美國念書時是25歲,和現在許多的年輕學生一樣,還不清楚自己想要做哪方向的研究,尤其是科學、醫學的研究主題時常是浩瀚無涯、天馬行空的創意發想。最初會選擇流感病毒的研究,是發現流感病毒對人類的影響實在是太嚴重,其傳染強度與範圍經常威脅世界各國,而且每個人一生中幾乎都會遇到流感病毒;加上當時台灣幾乎沒有人做流感病毒的研究,所以老師決定挑戰。然而指導教授給的研究題目相當不容易,已經有五、六位學生嚐試都失敗。面對這難題,老師給了自己一個既KUSO又正面思考:這個題目已經做那麼多次了,應該差不多要成功了,我應該可以試試看。
在這個實驗中,有一個很脆弱的分子RNA,它在實驗中不易操作、容易被周圍的環境、細菌或是酵素影響而被消除,因此實驗過程要求高度的專注力,減少外部干擾因素,才能讓實驗在一個完全控制的環境中順利進行,這讓老師在博士研究之路上吃足苦頭。就讀博士班的第一年與第二年經歷無數次的實驗失敗,但是老師並不氣餒,堅持、細心將每一個實驗步驟與結果記錄下來,透過不斷的修正到第三年才成功完成實驗,並以此實驗成果發表兩篇重要的期刊論文。在博士班最後一段時間,將兩篇期刊論文彙整成博士論文”Regul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influence virus MI mRNA: Role of viral and host cell proteins”後才順利畢業。而施老師的畢業論文中,所闡述的研究理論更收錄於病毒學領域的教科書裡,成為後續研究者對於RNA實驗研究上的重要理論基礎。該論文的索摘資訊可在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is A&I 線上資料庫中免費取得。
老師覺得博士學位是在學習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法。尤其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技術在兩、三年後就被顛覆、更新,要能面對如此快速的變化,要學得一套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並以科學精神-『堅持』慢慢嘗試與修正。
這個過程後來也成為老師指導學生時,常會提及的學術研究藍海經驗談。她說大部分的學生會排斥多數人做不出來的題目,而去選擇一般人均可完成的題目。但是,這樣的研究風氣容易造成研究不均衡;多數人無法完成的研究,表示該領域還沒有被開發,才更是需要人才的投入。
回台任教,車禍後的轉捩點
老師在美國時曾遭遇一場嚴重的車禍,是決定返台工作的重要轉捩點。老師車禍後發現人生有許多無常,希望能多增加與家人陪伴的時間,因而就有回台灣任教的念頭,亦希望能透過自己的所學,幫助台灣學生和國際接軌。
由於返國當時台灣社會正爆發腸病毒疫情,針對新興病毒的鑑驗研究,需有專業人員投入研究,在台大指導教授的推薦下,前往長庚大學擔任講師並在臨床研究上與教學醫院配合一同對抗腸病毒。施老師覺得能替台灣這塊土地貢獻心力,是一件幸運而有意義的事,從此之後就持續投入新興病毒方面的研究,包括SARS、禽流感、EV71腸病毒,或近年媒體追蹤報導的MERS、伊波拉病毒等,更創新成立了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投注更多資源研究。
老師提及,講師的薪水當然會比教授較低,但她勉勵年輕人,在尋找第一份工作時,先不要太在乎職稱跟薪水,而是要瞭解是否真心喜歡這份工作的內容?如果是喜歡的工作,將帶給自己正面的力量,工作上便能事半功倍;如果只想以這份工作是否有升遷的前景為選擇依據,工作表現自然會打折扣。從講師開始只是起頭,能讓自己接觸到喜歡的事物,只要在之後的學術生涯中,教學、研究做得好,總有機會升等教授。
生技產業,提倡大眾理解與公平競爭
老師認為台灣生技研究的瓶頸在於:如何讓學術研究成果成為一般大眾聽得懂、看得懂的知識,產生它該有的真正實用價值。否則太過專業性的闡述,大眾無法瞭解研究的目的,就不會有人來投資。然而,台灣是座小島,就其地理環境與天然資源蘊藏量,其實不太適合發展重金屬或是其他有汙染環境可能的傳統產業。但是台灣在生物醫學的人力素質高且充足,很適合投入高端研發工程產業,譬如蛋白質製藥技術,一定可以做到世界級成果。
政府投資產業的策略,應該重視公平競爭、市場機制。過度的重視帶來龐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其實反而容易讓產業發展無法以該有的速度前進。產學之間的合作,強調的是研究成果的商業應用效益,如果最後的研究成果,無法對社會發展有所貢獻,自然會在市場機制中淘汰。所以應該讓所有的產業積極進行研發,在成果出現之後,自然能吸引到國外廠商前來投資。
運動與閱讀,從休閒培養專注與思考
老師在學生時代擔任過壘球投手,在運動上培養了專注力與肢體的穩定度,讓操作實驗的手比較不會抖動,順利進行。現在則喜愛在山間小道中慢步,可細細品味大自然的幽美。除此之外,喜歡閱讀的習慣,讓老師可以藉由書本瞭解別人的想法,並激發自己對一些問題的思考,例如為什麼會對事情有這樣的想法?是否現在這個社會確實存在這個問題?透過許多的閱讀後,再去探討事情的產生原因以及後續影響,是發想研究與培養創意的重要根基。
本次訪談過程十分愉快,老師大方並熱誠地分享海外求學、攻讀博士遭遇到的困難,讓我們更能瞭解到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實況-成功絕非偶然,唯有紮實的學習與訓練,堅持著科學方法的程序,才能在一連串失敗的實驗中,瞭解宇宙間化學在生物體中所扮演的奧秘角色。
(本文根據2015.07.23實際訪談,陳宣毅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施信如老師審稿)
施信如教授小檔案
【學歷】
台灣大學醫技系 學士
台灣大學生物化學系 碩士
美國羅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及生物化學 博士
(博士論文書目資料:
Shih, S. (1996). Regul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splicing of influenza virus M1 mRNA: Role of viral and host cell proteins (Order No. 9618597).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Full Text. (30435964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359647?
(註: 本博士論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已被廣泛引用於該領域專業教科書中,且可透過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is A&I 資料庫取得書目索摘資源)
【經歷】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長庚綜合醫院病毒檢驗中心主任
【榮譽】
國科會101年度傑出研究獎
2015國際人類尖端科學計劃組織(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 Organization (HFSPO))研究獎助金
(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