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屆台北國際書展於2023年1月31日至2月5日在台北世貿展覽中心隆重舉辦,面對持續三年的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政府防疫政策於年初開始解封。為配合書展盛會,漢珍數位圖書公司依循往例,於2023年2月1日(三),在世貿展覽中心二樓第四會議室舉辦『跨越疫情與圖書館新視野 研討會』。
本研討會邀請四位海內外學界菁英及業界專家演講,期望透過後疫情時代下圖書館創新與前瞻趨勢議題,提供現場來賓與線上參與者寶貴的經驗與精彩的內容。
各位來到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會場及網路線上的學術界與圖書館界先進,大家好!農曆新年剛過,在此先向您拜個晚年,敬祝各位玉兔迎春、平安健康;福兔迎祥、心想事成。
非常感謝各位在疫情逐漸消退之際蒞臨會議現場或於不同的地點連線參與這一場「跨越疫情與圖書館新視野」的研討會。
最近媒體報導,聯合國在2022年7月11日發佈世界人口預測統計,到去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將達到80億。中國大陸及印度已各佔14億人口數量;而台灣人口則面臨老年化、少子化的危機,去年(2022年)出生人口已降至14.3萬人,相較於1962年也就是60年前出生人口為42.6萬人,如今已少了三分之二人口出生率,相當令人擔憂。前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估算18年後(2039年)的台灣大專新生將少於11萬人,以目前大專院校的數量來說,屆時一半就夠了(註①)。這意味著不論高等教育學術界及出版產業界均將面臨招生及市場的危機!薛教授認為整體人口質量的提升才是國力的根基。
所幸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2年六月中旬公佈「IMD(註②)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在63個經濟體中排名第七,介於荷蘭與芬蘭先進國家之間,甚至已連續兩年勝過美國、德國等七大工業國組織(G7)(註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台灣人民勤勞樸實的素質及各級教育的成功!未來仍需再接再厲!
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三年籠罩了全世界,也隔絕了國際交流的實體往返,但有數位科技的持續進步,能夠及時變革因應,使得線上學習、遠距教學、網路會議等發展蓬勃。圖書館為師生及讀者收集、充實了重要及關鍵性的國內外電子書/資料庫,可以說是成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數據供應中心,也造就了知識經濟的興起。在座各位可以說是新時代的知識工作者!
今天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的演講嘉賓有四位,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界及業界卡司。第一位是從美國飛到台灣的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林孝庭教授,他將就「美國解密檔案中,在二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研究發現」為講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黃明居館長,講題是「疫情趨動下之圖書館服務與線上學習」。茶敘後是聯合報系負責數位內容出版與傳播的聯合線上公司,官振萱總經理將就「從新聞資料庫中挖掘知識的金礦」為講題。最後請到的是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王梅玲教授,她的演講題目是「跨越疫情的圖書館數位轉型與前瞻趨勢」。
圖書資訊學界近年來有兩個新興關鍵字,一是「學術前沿(Research front)」,指的是在特定研究主題中,發覺新的趨勢而成為未來研究方向的思維與路徑。另一個是「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是針對研究主題進行相關文獻的評估與回顧。在資訊不斷超載與負荷情況下,圖書館從業人員如何協助師生讀者迅速找到所需的資訊,對於相關大數據的操作能力與分析工具將日顯重要,這四位演講者將分享他們在知識前沿領域的成功經驗。圖書館的主要功能是為師生、研究者與讀者提供古今中外現有知識進而成為其發現或創作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同時也是為台灣新一代「創造未來的能力」作基礎工程。
時值疫情共患難之後及農曆新的一年開始之際,在書展現場及雲端與您一齊聆聽菁英學者/業者們演講的研討會,是恭逢書展盛會的機緣,再次歡迎也感謝您的撥冗參與。
註①聯合報2022年7月6日A11版 教育的遠見與素養在哪裡?/薛承泰,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
註②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註③聯合報2022年7月22日A10版 尖端科技競爭,強中有強手。/趙坤茂,台大資工系教授
從解密檔案穿越到過去,窺探歷史原貌:二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再思考
首場演講非常榮幸邀請到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林孝庭教授演講「從解密檔案穿越到過去,窺探歷史原貌:二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再思考」,林教授首先提到,得知漢珍公司出版一套關於美國二戰時期調停國共事件的資料庫,覺得內容非常豐富與精采,因此分享與此資料庫有關聯的內容,美國在中國調停失敗後,馬歇爾將軍回到美國所發生的事情。
胡佛檔案館收藏許多近代中國與1949年之後臺灣珍貴的史料,這些歷史檔案資料與當今時事議題密不可分,誰掌握歷史的發言權,誰在當今的政治外交時事議題就更具有影響力。兩蔣日記公開後,環繞在兩蔣歷史定位,功過爭議依然沒有停止,不只在臺灣、中國、海外華人社會。其中在蔣介石日記1953年10月23日記載,在蔣經國訪美報告中提到,據顧維鈞大使所述在韓戰爆發前,有神秘的英國人要蔣介石離開臺灣,將贈與華貴輪船,而蔣介石恢復總統職位後,英國人又說到,國民黨光復大陸後,蔣介石還是必須離開。因此,蔣介石覺得英國人對他的陰謀非常多。
隨著中外新史料的公開,有關1950年代初期臺灣發生政變、美國準備執行「棄蔣保台」,當時美國屬意的接班人是孫立人接掌軍事,吳國楨接掌政治。
接下來林教授分享一些解密檔案:
- 1950年2月(美國國務院),美方派人告知蔣介石、孫立人、吳國楨,美國無法容忍中共佔領臺灣;美方堅持台海之間不能發生軍事衝突。未來美國願意提供軍事、經濟援助給臺灣,但前題是蔣介石與目前國民黨領導人必須離開臺灣,把軍政大權交由美方指定的人士。美方密告孫立人,若他願意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蔣介石,則美國願意對其提供必要的援助,就是要確保政變成功。
- 1950年3月(中央情報局),CIA 證實當時美國正在積極說服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採取必要行動,以政變推翻蔣介石,然而CIA分析認為國民黨軍隊內部存在不同派系,有些依然效忠蔣介石,這會讓孫立人行動成功的機率大打折扣。CIA報告中同樣點名臺灣省主席吳國楨,不但知悉此事,而且美方期盼孫立人、吳國楨兩人能夠誠心攜手合作,確保臺灣不落入共產黨手中。
- 1950年6月(美國國務院)美國棄蔣保台方案,華府將派一高層人士前往遠東地區,傳達美方的訊息給蔣介石,備忘錄點名由當時擔任國務院外交顧問的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來負責此一任務。杜勒斯當時訂6月中旬啟程前往日本,途中他轉往臺北,向蔣介石轉達如下訊息:在當前形勢下,臺灣不可避免將淪落共產黨手中,美方將不會採取任何具體軍事措施,協助蔣介石來守衛臺灣,蔣介石唯一能避免流血的方法,是交出權力,並將臺灣交由聯合國託管。美國國務院1950年6月15日進一步擬定所欲採取的行動方針如下:若蔣介石拒絕接受,則美方將以最機密的方式轉告孫立人,如果孫立人願意發動政變控制臺灣,美國將準備提供他必要的軍事援助。
最後突然爆發韓戰是最大的轉折,美國無法允許在臺灣海峽、朝鮮半島同時發生兩個戰爭,所以執行台海中立化政策,派遣第七艦隊來保護臺灣,蔣介石也轉危為安。林教授提出一些想法,美國「棄蔣保台」的念頭從何而來?美國在國共內戰整體對華政策的觀點為何?美國的認知及因應如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去思考看看。
緊接著林教授將時間拉回到1947年國共內戰,馬歇爾將軍調停失敗回到美國後的時間,在中國山東發生孟良崮之役,蔣介石動員約60萬大軍對抗約25萬名共軍,結果慘敗,蔣介石麾下號稱最精銳王牌部隊第74師,全部被殲滅,師長張靈甫在被俘前自殺身亡,此一結果不但讓國民黨軍士氣低迷,更震驚了美國人,從此對共軍的性質與作戰能力,開始改觀。1947年8月,蔣介石指派孫立人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國民政府頒佈 「戡亂建國動員方案」,強化對華南地區的控制。同年9月,蔣介石任命宋子文接任廣東省主席,兼廣州綏靖公署主任。11月,陸軍官校臺灣軍官訓練班於高雄鳳山正式開辦,由孫立人主持。
當時有一些趨勢讓美國開始觀察,孟良崮之役後,蔣介石告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國軍在東北的情勢已經「絕望」,在華北地區則極端危險,蔣介石說他是最近不久才理解到此一現實。雖然國民政府公開宣示「戡亂」的強烈與堅定決心,蔣介石與其親信幕僚,卻已開始默默籌劃,於當時遠離戰火的華南地區,建立起最後的反共根據地。而當時有很多跡象,如:宋子文檢閱廣州綏靖公署部隊,強化華南軍事力量,在軍事上用各種各樣的名目買很多武器;在財政經濟上希望整合華南地區(包含臺灣),與香港政府簽訂協議,確保國民政府法幣流通,財政不受影響,吸引外資投資,修鐵路、蓋碼頭,推動長江以南跨省區經濟合作計畫。宋子文在華南的積極作為,與國民政府在中國其他各地區的軍事退敗,讓美、英外交與軍事情報單位對中國的未來預測:中國各地將回到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的分裂局面。然而這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預測。
美國人的想法是中國即將分裂?分裂成八大塊。英、美政府1947年底對中國政局的預測:東北將成為蘇聯所控制的「傀儡政權」統治地區;華北與華中地區將由中共掌控;西北、西南與華南地區將由各地方軍政實力派人物統治,走向自治或割據狀態;臺灣將獨立或由國際託管。1948年初美國CIA對華政策建議:中國的「分裂傾向」已經遍布各地,無法避免,且不認為中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統治全中國;美國政府應改變僅援助國民政府中央的做法,轉而積極與中國各地方實力派反共軍政領導人物聯繫交往,並提供必要援助,以穩固美國未來在華利益;結果杜魯門行政當局接受並照辦了。
林教授也分享當時許多故事:寧夏省主席馬鴻逵的回憶錄裡,1948年夏,在南京參加國民大會時,美大使司徒雷登與他密晤,探詢內蒙情形,並表明美國願意對寧夏提供任何可能協助,包括軍事武器裝備,只要馬鴻逵繼續持反共立場。中央情報局幹員白智仁(Frank Bessac),用學生身分做掩護,1948年負責美國中央情報局內蒙工作,白智仁所保存下來的逃亡日誌記載許多逃亡的特殊經歷。美國駐迪化副領事馬克南(Douglas Mackiernan) 1948-49年在新疆活動,到處宣揚美國國力的強大。
對於當時的臺灣,美國的想法又是如何?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對臺灣的政策思維也受當時美國整體對中國未來政治走向的預測與決策考量所影響。是由聯合國託管?或暗中扶持獨立?交由東京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託管?或者讓蔣介石掌握臺灣?或是結交當時省主席魏道明?改支持孫立人、吳國楨?直到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之前,美國仍無法決定。比起美國駐華外交情報人員在中國各地與地方軍政領導人物接觸而言,臺灣時間上相對較遲。
1949年1月:蔣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總統。1949年2月底,時任美國駐華大使館參贊的莫成德,前往臺北「考察」,臨時改變未與省主席陳誠接觸的原因是受到當時美國駐華人員,特別是援華經濟合作總署官員影響,對陳誠反感;麥克阿瑟邀請孫立人前往東京會面,很顯然孫立人才是麥帥的屬意人選。考察結果:建議華府積極支持孫立人領導臺灣。美國扶持孫立人將軍主掌臺灣的軍事力量,已經成為華府與東京盟總的一個共識。1949年6月23日,美國國務院機密備忘錄準備將臺灣交由國際託管,並宣稱:若孫立人願意接受美方支持,則美國將在臺灣取得重大軍事利益,蔣介石終將成為一個政治難民,流亡他鄉。1949年11月,美方進一步向國民黨施壓,以吳國楨取代陳誠,出任臺灣省主席,美方以吳國楨主政、孫立人掌握軍事的態勢更加明確。回顧歷史,國共內戰的走向完全不在美國的預測中,沒有人預言到共產黨在短時間內就襲捲全中國。
1950年3月,蔣介石在臺北復行視事,無法容忍當時美國支持的人,孫立人下場則是以涉嫌「匪諜」案,將其軟禁長達33年之久,直到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才重獲自由。吳國楨的下場,其座車被動手腳,行駛山路時幾遭不測,之後前往美國,臺北政壇指控吳國楨貪汙,吳國楨隔海反控國民黨專制腐敗,自此未再回到臺灣。1950年韓戰爆發前蔣介石日記記載,如何看待孫立人和吳國楨:「嚴戒孫立人陽奉陰違及招奸洩機各種不法行動,如其不改,則再不用他之意明告之,姑視其果否悔改耳。」、「國楨藉其美聲援,有恃無恐,以為非他不可,故驕矜孤僻,對余亦不在心目,甚為其修養不正,根基淺薄惜也。」
最後林教授總結,當時美國對中國未來的走向是在錯誤的判斷之下推行他的政策,認為中國會解體,因此為了確保美國的利益,在各地方要結交有潛力的人士來合作,臺灣也是如此,找來孫立人和吳國楨,但對蔣介石來說是無法忍受的情況,所以最受美國青睞的兩位也是晚年最淒慘的。
演講結束前林教授也分享胡佛檔案館的館藏「1944年美軍延安調查團珍貴紀錄片」,美軍軍事顧問團到中國西北做考察,生平第一次與共產黨人物做接觸,當時在延安共產黨領導人準備等待迎接美國人的畫面。林教授提到胡佛檔案館有館藏美軍考察的完整記錄片,提供當時中國西北很多珍貴畫面,希望未來有機會開發成資料庫。
註: 「本場次因版權原因,恕無法提供影片」
第二場邀請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 黃明居館長演講「疫情趨動下之圖書館服務與線上學習」。近年疫情限制了很多活動,黃館長講題上特意使用「趨動」兩字意指國際上未來性的「拉力」拉著大家往一個方向走,以及背後也有一個「推力」讓大家有不一樣的思維和要思考的地方。黃館長談及在疫情期間的一些觀察、國際上的趨勢、圖書館服務的改變、合校後圖書館的新想法、數位轉型後以及教學上的心得分享。
黃館長觀察發現圖書館同業在疫情下各館都成長飛快也很有遠見。學校師生的需求上,如借還書消毒、電子資源、遠距教學、線上自學、共編共創等方面在疫情的影響下需求變得非常大、也變成大家習慣的一部份。大學裡最常用的遠距教學,使師生對線上資源的需求更大,很多老師也覺得學生找資料的方式都依靠Google,這讓黃館長反思到圖書館的角色可以幫忙做點什麼,深深感受到圖書館數位資源服務之重要性。
近5年陽明交大的紙本書借閱一直往下掉,而電子書借閱的部分是倍數增長。10年前交通大學採用的策略是只要有電子書,就優先購買電子書,除了減少耗工的紙本書編目、加工、上架等,又能節省館藏空間。同時,亦採購新產品的閱讀器及平板供大家閱讀使用,讓同學體驗感受一下最新的科技產品、激發同學的創意做更好的研發。
2021年2月兩校合併,黃館長認為合校後的數位治理與數位轉型不僅經費必須到位,館員要達成共識,與時俱進,更要增進聯盟各校圖書館彼此的信任。在建置雲端化圖書館服務平台(Library Service Platforms, LSPs)後,可以讓讀者有個人化知識空間、保存他最需要的資料來做雲端學習。圖書館的自動串接、分享資源、串接物流後提高效率,現在4校借書最晚一天就能到把書送到目的地圖書館。減少館員人工作業、提供更高效率的資訊服務,亦可將線上學習平台與圖書館資源串接,成為學生線上學習的入口。
最後,黃館長分享圖書館支援研究的新服務-RDM(Research Data Management),採用哈佛大學圖書館與IQSS合作開發非商業的研究資料管理系統「Dataverse」,透過研究資料公開共享,促使研究過程透明化,達成研究資料再利用的效益。黃館長也分享了學校最近的案例,例如尼德蘭馬斯垂克大學的學者連絡陽明交大黃柏勳教授,希望可以了解更多研究資料的內容。最終黃柏勳教授作為協同作者發表文獻,達成台灣與尼德蘭的跨國合作。RDM的服務能讓研究資料可規劃、管理、保存與再應用,亦保護學術論理、解決抄襲作假的問題。
茶敘時間休息過後,由聯合線上官振萱總經理來分享「從資料庫中挖掘知識的金礦」。官總經理首先介紹個人的經歷,她大學就讀台大法律系,但是發現法律並不是她的興趣後,到美國南加州大學讀了傳播管理研究所。官總經理曾任職於天下雜誌、年代新聞台、Yahoo等媒體業,也出版過幾本書籍,9年多前加入了聯合報系,協助數位轉型。
官總經理分享她在聯合數位轉型的一些報導影片,運用各種新科技來闡述臺灣許多動人的故事,有3D建模、手機長版面…等。接著官總經理提到,目前與各大專院校合作最密切的udn讀書館,即將在今年第二季推出最新4.0版本,以前平台上有報紙、雜誌刊物以及電子書,後續會加入影音檔案、有聲內容,整合成一個多功能且能滿足讀者需求的平台。
接著官總經理舉了例子,在2021年5月15日臺灣第一次因為疫情升級為三級警戒時,一個月間出現了以往很少人提及、卻在當時被大量搜索的關鍵字—「如何寫遺囑」。官總經理說依據使用者的行為,會看到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就如同遺囑搜尋之後,會出現不少文章來告訴你如何寫、有甚麼注意事項,但都是一些零碎的資訊,並不是一套完整的知識。而官總經理覺得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提供與時俱進的服務,來滿足並符合各種閱聽形式。
除了udn讀書館4.0版本即將推出外,官總經理也提到目前正在進行聯合知識庫的建構。目前除了新聞知識庫服務平台,裡面包含全文報紙資料庫、原版報紙資料庫以及新聞圖庫;另一方面也有臺灣文學知識庫,是一個整合性文學報刊的平台,目前有中國論壇、書評書目、聯合副刊、聯合文學、文訊與自立晚報副刊,整合臺灣各時期的文學先驅,讓讀者可以來閱讀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
最後官總經理做總結,與時俱進的讀書館、各種珍貴的資料庫、協助創作電子書的發行、獨一無二的生日書以及永不磨滅的NFT資料,都是聯合線上現在發展的各項資源。而因應資訊爆量、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可以看見求新求變的媒體正跟著時代來滿足讀書的需求,也讓我們期待更多元的數位資源服務體驗。
最後一場很榮幸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王梅玲教授演講「跨越疫情的圖書館數位轉型與前瞻趨勢」,王老師與我們談論《21世紀圖書館創新轉型與前瞻趨勢:15位館長的洞見》這本書。首先是COVID-19對於社會的影響,王老師分享紐約公共圖書館於關閉期間改走數位管道的例子,發現疫情促使讀者結構產生改變,馬克斯執行長在2020年預測5年後,公圖的紙本與電子書讀者曲線即將交叉,圖書館的服務及預算須滿足紙本與電子書的讀者需求。而國內的圖書館也於關閉期間,仍透過數位資源及電子書推廣、線上主題書展、線上講座等提供服務;成功大學推出「Gather Town」(虛擬圖書館),利用線上來導讀、規劃主題策展等,也為醫學系的學生做資料庫的資訊檢索。
訪談的大鋼為重要成果、創新做法及圖書館未來趨勢。第一位為政治大學陳志銘館長,達賢圖書館是一間「數位圖書館」,館內有創客空間、數位資料庫等,希望透過學習與協作空間來培養學生的競爭力;第二位為臺灣大學陳光華館長,以資源、服務及優秀的系統來支援;第三位為臺灣師範大學柯皓仁館長,柯館長進行了空間改造、校史與特藏數位人文、與大學部的課程結合;第四位為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曾館長於海外設置漢學中心,目前正在興建國圖南部分館;第五位為淡江大學宋雪芳館長,宋館長籌建張建邦紀念館、與東吳大學、銘傳大學一同建立優久聯盟共建系統;第六位為臺北醫學大學邱子恒館長,圖書館將原本的功能提升到學校的研究與價值,運用資料庫與科技分析北醫在全世界的研究能量。再來是前廣州中山大學程煥文館長,程館長興建多座圖書分館,理念是實踐公平、開放、共享;上海圖書館陳超館長的經營理念為建成世界級城市圖書館、打造「支撐創新,支援決策」的新型科技智庫與情報服務。最後則是前北京大學戴龍基館長與香港理工大學黃朝榮館長。戴館長後來幫忙澳門科技大學;黃館長提供優質的學術資源、重視圖書館的空間服務、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服務與專業知識。
接下來是分享各館的十種創新, (一)科技創新:政大陳館長建置數位資料庫,開發自然語言分析技術,未來將與LSP(圖書館服務平台)結合,讓師生更喜歡透過資料庫來輔助研究與學習;臺大陳館長提升資訊管理效能與更換圖書館自動化系統,而在自動化系統當中可以放入更多API建立自己需要的功能,如:自動化書庫的介接。(二)數位圖書館:達賢圖書館定位為資訊多樣化、學習共享空間與創客空間、近代歷史及國父檔案館藏數位人文化;國資圖推出電子書平台,如:iLib Guider APP。(三)智慧服務化:政大透過大數據分析Alma的讀者流通紀錄,可使館員了解流通狀況;國資圖則是館內有許多AI機器人。(四)創客空間:香港理工大學黃館長打造創客空間i-Space,讓學生們可以團體協作。(五)空間改造:臺大建置一個自動化書庫,將罕用書籍移置到書庫裡,可提供更多典藏空間。(六)興建新館:臺南市圖新總館洪館長引進獨立書店、臺南名人堂、烹飪教室、創客空間、幼兒區「說、唱、讀、寫、玩」五個閱讀森林、兒童書區、數位學習區、24小時取還書區、大廳的公共藝術以及「閱之森」兒童公園。(七)強化學術研究支援:北醫利用RPIS與SciVal系統分析WOS裡面的資料庫,定期報告各學科狀況;臺大創立研究支援組,深入老師的研究過程,稱為DNA學術研究網路服務。(八)跨域異業合作:國台圖與耕莘醫院合作推廣文創;國資圖把書送到監獄給受刑人。(九)數位人文:政大推出「羅家倫先生文存」,此文本具有時序性,以資料探勘的技術幫助人文學師生對於概念的脈絡能更理解。(十)圖書館第三場域:國資圖劉館長希望打造成讓人們除了家庭與工作之外,第三場域就是圖書館的概念。
王老師以圖書館的新趨勢做為結語。香港理工大學黃館長看到的趨勢為數據管理、數據服務、機構典藏、數據典藏、開放取用及開放電子資源;臺大陳館長認為是資料管理、數據分析、領域網路分析服務(DNA Service)、資訊科技的深化應用;政大陳館長則提到「智慧服務」及「創新學習」,智慧服務是圖書館利用AI整合到讀者的手機,提供客製化服務,創新學習則是將系統與E-Learning結合,讓師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臺師大柯館長表示未來的圖書館是博物館、檔案館、出版社結合一起。再來是圖書館的價值,國圖曾館長認為圖書館是讓人們安頓身心的場所;政大陳館長想建立一座具有黏著度的圖書館;臺師大柯館長則認為圖書館是座橋梁,將知識、師生、人脈及服務串接起來。
數位轉型正在轉變圖書館,館方須提前做好準備,運用同樣的經費迎接紙本與數位兩種書籍的讀者需求。而王老師認為圖書館的事業是薪傳的,日後將會有更多成功的圖書館之間的故事。
書展研討會台北世貿展覽中心一館 |
研討會講者及漢珍公司同仁合影 |
政治大學圖檔所 王梅玲教授簽書活動 |
台北書展漢珍公司攤位 |
(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