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DDC)延續著往年傳統,於2016年10月28日假政治大學社資中心展演廳舉辦第13屆年會。本屆年會會議主題探討「新科技在數位化論文管理與服務之應用」,以呼應近年來圖書館領域推陳出新的各項輔助科技之應用。會議第一場由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林紀達副館長與大家分享「大學研究成果管理: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的經驗」。
林副館長於演講一開始,先是謙遜的表示香港科技大學是一所很年輕的大學,今年才成立第25年;學生方面有15000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研究生,三分之一是非港生,學校研究領域主要以科學技術與商學為主,人文社會科學規模較小。不過,這25年間師生的努力之下產生很多重要的成就,在世界大學排名上有一定的地位。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每一年都會舉辦圖書館會議,除了提出新年度的規劃,也回顧一年來的業務工作與成果,其中DataSpace是今年初移出來的學者著作計畫。15~20年前,圖書館便開始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以下簡稱IR)的工作項目,然而多年來研究環境已有很大的變化,所以應該要常常檢視系統是否有哪些不足而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們常聽到幾個很嚴重的問題是,IR是否走到末路,傳統IR與未來下一代IR有什麼分別?如果傳統IR有文獻數位化物件(digital objects),主要是大學研究成果的文獻,例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這部分學校主管有很強烈的要求是能公開取用(openly accessible)的文件,但在香港科技大學非常不成功。因為首先老師自動提交研究論文比率很低;第二是出版版本(published version)可做為openly accessible很少,常常是無法取得,所以是將尚未出版的版本(pre-published version放進去作為OA),不過有很多教授表示因其中有很大的差別,所以不喜歡這版本能在網路上流通,希望大家看到的是最後版本(Final version)。
林副館長又提到除了IR文件保存與取用的方式改變外,還有一個很大的改變是在Scholarly Record學術記錄方面。以前主要是紙本出版品(published paper)上文字方面的成果,但是現在則認為做研究時的產出(output),都是學術研究紀錄(Scholarly Record)的一個部分。OCLC在2014年做出一個框架,將學術研究紀錄中不同的資料做詳細分類,其中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出版品等較易明白,不過在研究過程中產出的軟體與統計結果,也是學術研究紀錄的一部分。研究產出(Research Output)有很多跟進步驟,包含討論、修改,再產生的新文章等等。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的IR是否可以保存怎麼多元化的資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目前學校的研究與知識能見度(Knowledge Visibility),因為大學排名的標準有15%-20%評估比重是基於教授的研究著作數量與研究引用數量(Research Citation)有多高。而IR則是一個提供很多不同類型資料的大數據(big data),可做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林副館長提出:「若我們不希望IR有不好的終點,我們應該對IR進行大幅度的修改」。在下一代的IR特徵是有很強的發現門戶(Discovery portal),很豐富的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可連結第三方系統。在資料方面,不是以出版品為主,應該是學術研究紀錄中的全部資料。很多大學的研究產出,要提供很強的外部連結(linking)功能。另外,新一代IR應該提供研究檔案Research Profile可以彼此聯繫在一起,包含學者所有的出版品、文獻計量、研究產出、研究興趣、研究計畫等。這樣的IR設計應用方面是多元化的,功能方面要有很強的研究資訊系統,組織是圖書館的專業,香港科大也朝這個方向在做。
現在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有四個系統,1997年開始Electronic Theses(ETD論文),2003年建立Institutional Repository(IR),2009年開始Scholarly Publications Database(SPD),以及DataSpace。IR有7萬個研究產出紀錄(Research Output Records),SPD有615個學者檔案(Scholar profile)以及1.34 百萬頁的全文內容,目前使用率上有93%的高比率來自外部使用者。SPD連結到學者個人身分識別ORCID(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開放型研究者與投稿者識別碼),在大學應用很廣泛,是大學資訊系統的課程。今年年初發表針對研究數據提供兩個新功能,其一:保存 (Repository Published Datasets) 研究後產出的數據,每筆數據檔案均提供一個DOI網址,其二:工作空間 (Workspace) 作為數據管理以協助學者研究計畫管理,雙重功能(Dual Functions)合併即為DataSpace。另外,香港高等學術界中成立HKIR,將香港8所大學IR索引都放在一起,有426,000個紀錄,其中49%是期刊、27%是會議論文、10%是學位論文等。
最後,IR即將進入下一個世代,圖書館的IR設計需要做一些改變,不僅以出版品與公開取用資源為主,同時也要納入其他資料型式,包含廣義的研究產出(research output)、學者檔案(researcher’s profile)、學者網絡(scholarly networks)、完整的索引與數據分析等資料。最後林副館長鼓勵現場來賓,希望圖書館要多參與學校的資訊系統CRIS (Current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 發展與實施。
第二場演講的講者為台灣大學圖書館陳光華館長,陳館長介紹的是台灣大學圖書館近年如何收集、典藏、彙整校內學者的學術研究成果。過去圖書館是透過IR整理、收藏學者的學術產出,而校內單位-研發處則更加關注學者的學術研究活動,兩個單位各自有關注的面向,但卻也少了整合,造成使用者無法透過單一平台通盤了解學者的所有學術研究活動成果。因而圖書館推出台大學術庫(NTU Academic Hub)服務,就是希望能全面性整合學者各方面的資料、成果,例如學者的個人身分識別(ORCID)、典藏研究著作(Publications)、學術活動紀錄(Awards)、 收集研究資料(research data)、保存網站資料(Web Archive)等等。
陳館長表示該平台有幾個特別值得一提的服務,其中一項是典藏網站系統:因為網站資料變動速度很快,所以過去總是受到人們忽視,但是由學者製作的網站內容,實際上也等於是學者研究的資料,所以台大學術庫將這些網站保存下來,實際上也是替未來學術研究保留紀錄與養分。
另外,台灣大學圖書館早在2013年即加入ORCID成為白金會員,並且在2016年四月成為台灣ORCID聯盟的一員。目前已經成功完成11個學院、2,563位學者,總計6萬9千多筆出版品及計畫資料的上傳。同時,圖書館也積極搭配ORCID增加台大學術庫的功能,希望未來所有教師與學者只需要在單一平台上維護自己的學術識別資料,並利用系統簡單、快速的產生出著作列表、個人履歷、研究績效等等,方便申請國科會計畫。現在台大學術庫與校內外其他單位的相關資料保存系統 (如:人事系統、政府研究資訊系統、台大機構典藏、學術活動系統、系所評鑑、科技部學術著作研究資料、研究資料庋用系統),在透過Umbrella Portal的統一介面下,已可快速引導使用者尋找到所需資源。
會中,陳館長也以幽默風趣的語調談及建立ORCID的甘苦談,從非常實務的層面說明ORCID建置系統選擇考量,主動出擊拜訪、邀請、協助學者們建立個人資料時的困境與順境。表示由於ORCID能提高老師的學術能見度,所以館內同仁都非常努力進行這項計畫,也因為這項計畫啟動,讓同仁更深入了解不同老師的需求,所以最後都與老師們建立良好關係,也提升圖書館的正面形象。然而在陳館長看來,台大學術庫還有一段路要走,在系統層面上陳館長特別提出圖書館目前在系統上面臨的四點挑戰與來賓分享:
1. 台大學術庫係以醫學院原有系統為基礎擴展至全校,有利有弊
2. 現有中文資料庫無法滿足人文與社會等學科領域老師的需求
3. 系統廠商工程師能力與系統穩定度是重要議題
4. 目前系統沒有提供人名權威控制以及去除重複文件的功能
交通大學圖書館黃明居副館長是本次會議的第三場演講人,他提出大學機構裡學生、教師、研究者、行政人員無時無刻在出版自己的「作品」,因此圖書館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建置機構典藏。目前圖書館機構典藏的內容包含期刊論文、專業論文、研究計畫、專利資料、教師專書、會議論文、校內出版品、畢業紀念冊、數位典藏、活動紀錄、歷史新聞、專題作品、數位教材等多元且豐富內容。黃副館長表示交通大學圖書館所扮演的角色以典藏所有校內研究、學習活動之產出資源為主,並思考未來是否可以擴展到個人的創作及社會傳播,是館內所有同仁都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而建置機構典藏要如何自動化徵集為目前最重要的課題,讓出版與典藏同步,出版即典藏。上游的出版品與下游的典藏保存系統無縫接軌。因此黃副館長認為圖書館在學術機構中出版的新角色是提供一個雲端出版平台,與讀者更加緊密互動,解決出版問題。機構典藏可以提供的加值應用是機構投入與產出分析供決策者參考。因此,圖書館仍然具備無可取代的價值,而最懂得典藏內容者仍是館員,所以未來館員要思考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再多做些什麼,提供更好的服務。
針對機構典藏中最重要的資源-開放近用資源(Open Access,以下簡稱OA),在第四場演講者-陳亞寧老師的內容中,有著非常多的討論。陳老師在演講一開頭先簡單介紹OA類型的文章可分為兩種,分別為Gold OA及Green OA,第一種是文章要出版時,作者需付費給出版社,此種文章稱為Gold OA;第二種是作者於投稿時將備份檔儲存,並發佈於網路上,此種文章稱為Green OA。除此之外,關於OA平台收費方式,大多單純由作者付費刊登文章,但也有另一種「Double Dipping」OA平台的營運模式,讓出版商可以收到兩次費用,包含作者及學校單位都需支付費用,這部分強調的是出版商所提供的同儕評審以及平台營運、維護的成本,目前英國政府也有贊助此類型OA平台。
接著提到OA期刊出版模式,第一種,Overlay Journal 屬於特定類型且開放獲取的期刊,舉例包含ARIMA Journal 、DMTCS等期刊。第二種,Mega Journal為同儕評審的學術開放型期刊,屬於主題廣泛的期刊,且有專業學術編輯委員會,舉例包含:PLoS One等期刊。第三種,Predatory Journal掠奪性期刊,屬於快速出版,且沒有經過審查並嚴格把關,出版流程不透明,甚至沒有申請期刊ISSN。提出掠奪性期刊概念的是一位圖書館館員Beall,他從2009年開始觀察到可疑的OA期刊出版商,並彙整出一篇Beall’s list,將他認定為掠奪性期刊名單公布於網路上提供研究者參考,並希望避免辛苦產出的學術成果投稿到這些出版平台,而造成研究者及研究單位不必要的損失。
而在會中,陳老師特別提出今年度OA研究領域中最讓人震撼的消息,知名期刊商Elsevier已於今年收購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重要OA出版平台: 社會科學研究網(SSR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雖然SSRN營運團隊表示會持續免費提供論文下載服務,但對老師與研究者而言,此舉仍引發許多質疑及討論。最後,陳老師也提到OA的世界發展快速,鼓勵在場與會來賓一同思考如何利用OA平台,在館藏或電子資源服務等方面,提供不一樣的服務。
會中第五場演講則由現今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賴忠勤研究員擔任講座。首先以國家級數位公共圖書館應有的首要任務說明開啟講座,賴研究員提到結合實體與虛擬的公共服務空間,在此空間,讓讀者們皆可無憂自由的閱讀、終身學習、休憩、搜尋,滿足讀者在資訊、文化、娛樂休閒和社群生活之需求,是館內最主要工作目標。在數位館藏的類別建置上已經相當豐富,包含:電子資料庫、電子書、電子期刊與報紙、數位學習教材、數位影音資源、數位典藏等等。並在數位館藏發展中,賴研究員特別強調發展的主要目的、類別、原則、優先順序及資料類型等政策。
除此之外,科技的進步與數位化資源的未來發展也是國資圖非常關注的議題,例如目前國資圖發表的雲端共用電子書平臺,即需要能彙整不同公共圖書館現有採購的電子書,同時協助所有讀者均能透過單一平台進行遠端借閱。但,同一時間賴研究員也強調單一平台的運作上,系統需要不斷因應推陳出新的載具與應用軟體,同時也需要能與現有多家圖書館自動化系統達到完美的介接,才能讓使用者有超凡的數位閱讀體驗。而這部分在技術層面上,以及可行性的評估上,似乎都有一些前進的空間。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先進科技產物不斷的出現,圖書館身為知識的匯集處,也逐步將新穎設備引入館內。因此,館內除了虛擬數位館藏建置之外,也提供多種新穎的設備,像是資訊便利站Kiosk的設計與規劃、互動體驗設備Lucky Books的應用、大型觸控螢幕導覽系統、活動資訊與海報推播系統以及書目比對系統-小幫手書架窗等等,提供更即時、圖像性、互動性的有效服務。搭上資訊時代的潮流,圖書館可以說是積極的,佈置應用拓展這些科技成果及線上系統,讓每位讀者都有最完整的服務。最後賴研究員更分享他對於將來國資圖的規畫及想像: 一個感知互動智慧圖書館,提供iBeacon、行動導覽、VR虛擬實境、AR擴充實境、機器人、大數據、行動APP(借書)、穿戴式科技等等未來科技服務。
國資圖為成就國家級數位圖書館的典範,做出相當多嘗試與努力,也面臨一些實際執行的困境。在近年積極努力加強數位館藏,但卻鑑於我國出版現況及使用者的閱讀習慣,仍以紙本圖書為優先,因此,在整體館藏比重上仍難以降低紙本書的比例。而賴研究員亦曾於館內的電子書牆旁守候讀者上門,但僅有少數讀者靠近使用。因而數位時代的公共圖書館,在經營上或許應認識了解民眾資訊尋求模式與數位公民的需求,同時對於電子資源特性、生命周期與最恰當使用方式進行調查,才能在建立電子資源館藏發展與管理上樹立新的典範,提供民眾愉悅的數位閱讀體驗。
基於ORCID發展Academic Hub機構典藏系統提升數位化論文傳播效益
最後一場的演講邀請到政治大學圖書館陳志銘副館長分享目前校內基於ORCID發展Academic Hub機構典藏系統提升數位化論文傳播效益。陳副館長一開始說明學位論文傳播困難的原因,如國外學位論文不易取得,因為可以公開取用的學位論文都是分散在各校的機構典藏中,加上撰寫語言因素以及透過出版商整合平台檢所與下載需要付費;或是學制規定不同,部分碩士學位並不要求論文產出;又或是學位論文擁有人沒有意願正式出版或是開放近用等等。都讓學位論文即便在數位化後仍難以傳播與應用,是以在推廣數位化學位論文上,陳副館長建議將學術論文註冊DOI,並同步方式推向ORCID官方網站,並認為應當有助於學位論文的傳播力,進而提升學位論文被引用率。
雖然本次會議中ORCID已經多次被演講貴賓提及,但陳副館長仍詳細的為大家介紹ORCID這一個組織。該註冊單位為獨立、非營利、社群導向、跨領域組織之機構。旨於「免費註冊、終身使用」,若是將來老師們有工作轉換的情況,也能保留老師與資助者、出版者和機構合作研究的紀錄。而且在投稿、製作學術履歷、申請補助、參與研討會時,多加註記此識別碼,日後在研究成果與發表,得以被正確歸屬、引用和計量。目前ORCID可支援書刊文章、教材、專利、藝術作品等37種類型學術著作目錄。並接著說明台灣ORCID聯盟的背景,該聯盟於2015年11月由館際合作協會在台灣籌組聯盟,2016年4月政治大學正式參與台灣區ORCID五校聯盟,由交通大學為召集單位,成員包含政大、台大、台師大、雲科大取得進階機購會員(Premium Member)API,以便進行本校政大學術集成平臺(NCCU Academic Hub)與ORCID之資料交換。
而針對政治大學機構典藏發展現況,陳副館長特別驕傲分享於2015年榮獲亞洲排名第二,台灣排名第一的高評價殊榮。並在此基礎點上積極成立政治大學術集成平臺(NCCU Academic Hub),匯集校務系統中之老師履經歷資料,以及原機構典藏系統之書目資料,以利提升全校研究人員的學術能見度。然而發展階段仍遇到一些瓶頸,例如機構典藏系統穩定度有待加強,偶有不定時資料索引故障,需要經常重建資料;另外在導入ORCID時,原本以文章為主題的架構必須調整為以作者為主體的架構;在現有機構典藏系統無法批次新增或是編輯,因此DOI建檔的部分較為耗費人力等等問題。
但陳副館長仍對於系統持續開發與改善,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更期許政大學術及成平台未來將增加DOI、ORCID欄位,加強系統解析與匯整功能、增加文章Altmetrics網路計量指數、利用ORCID API與其他學術機構研究成果之比較分析、並擴大收錄範圍如:政大學術期刊、研討會論文集、開放式課程、MOOCs,並發展多媒體影音線上播放功能。以「人」為出發點,使研究人員的學術能量能被完整匯集,並主動推播到ORCID世界舞台,提高國際曝光率。
研討會花絮(感謝所有與會來賓)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