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ProQuest 『美國政府檔案研究實例 研討會』紀要

漢珍數位圖書代理美國ProQuest建置的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簡稱DNSA)美國國家安全檔案資料庫,收錄了大量的珍貴歷史資料包括:美國對其他國家外交、軍事、政策的第一手資料與解密檔案; ProQuest Congressional Suite,收集1789年美國聯邦政府成立以來的美國政府文獻資訊資源;History Vault歷史檔案資料庫,全面覆蓋18 ~ 20世紀涉及美國史研究領域重要的史料檔案,包含: 黑人爭取自由權利抗爭、水門案、越戰等等;Trends and Policy 趨勢與政策資料庫,提供邊境安全、移民、永續發展、公共政策、社會學等立法行政報告與數據等相關新聞;為政治學、外交研究、國家發展研究、經濟發展、歷史研究、社會學等提供更廣泛且完整的資訊。然而國內學術界與圖書館界更須了解此領域的相關內容,理解相關知識並適時運用,因此漢珍數位圖書及美國ProQuest和政大圖書館合辦本場研討會,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傅澤民助研究員、漢珍數位圖書關雅茹副總經理及國立中山大學黎寶文助理教授,分別演講有關「如何運用冷戰的檔案研究國際關係」、「PQ美國政府檔案範疇分享」以及「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 (fuzzy-set QCA) 在外交政策研究的應用:以美國對中政策為例」,相信在三位講者的深入探討與分享後,不僅可以發現檔案與國家情勢間的神秘聯結,也讓大家了解資料庫存在的重要性與其關鍵地位!

開幕致詞

各位學術界、研究機構的老師及圖書館界的先進,大家早安,大家好!
很榮幸今天能夠邀請到各位前來參加這一場「美國政府檔案研究實例 研討會」。

美國政府體制是行政(Executive)、立法(Legislative)、 司法(Judicial)三權分立的結構,各司其職、彼此制衡、互動運作。台灣與美國長期以來維持著良好交流與緊密合作的關係。不論是政府、學界、企業與民間,彼此間的往來相當頻繁。美國的外交政策是基於其「國家利益」的建構為基礎。對台灣的關係與支持主要有幾個因素,包括地緣政治、民主價值、經濟現實…等。國際間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國家也是美國。

美國建國247年以來(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留存了為數龐大的政府文書檔案。如今進入數位化的時代,許多美國政府機構的最新及代表性資訊除了在其官網發佈,讓讀者大眾查詢使用外,也將歷年回溯的各類重要大量檔案在法定保密時間到期後,無償公開或經由民間數位出版公司加值發行,提供全球研究及學術機構訂閱或買斷典藏使用。

1980年代,台灣學術界及研究機構開始對美中台關係重視並收集美國國會紀錄及解密檔的外交、政治、軍事等文獻的單位有:
o立法院:當時立法院圖書館在顧敏主任擘劃發展下,除了典藏為數不少的解密檔案外,並獲得美國亞洲協會之資助,引進全套美國國會紀錄。
o中央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引進典藏為數眾多的美國對中國,亞洲相關國家的解密檔。
o政大國關中心:曾獲得外交部專案計畫資助,典藏聯合國會議文書,該機構當時是政府倚重的「智庫」,原址現已重建成新穎的達賢圖書館。
o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李煥校長於1980年間聘請任教於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楊日旭教授(曾任胡適秘書)回台任中山所首任所長。昔日拜訪時,曾向筆者述及美國政府中那些檔案對台灣的學術研究及中美關係有價值。
40年前因電腦、網路、儲存裝置不若現在進步發達,當時大多以微縮膠卷(Microfilm)為典藏的載體。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該館於1800年4月24日成立,迄今已完成分類的藏書有2,200萬冊,典藏品達1億4,700萬件,涵蓋全世界470種語言。每年預算經費有6億8,400萬美金(約合台幣220億),館內員工超過4,000位,每年服務200多萬讀者及遊客。館藏還有50萬卷微縮影片,480萬張地圖及270萬首音樂。本次會議有關的美國政府國會史料、會議記錄、憲法文件…等重要文獻檔案均在其典藏之中(註1)。

1957年進入美國國會圖書館,1975年升任中文及韓文部主任,2004年退休,前後47年任職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王冀博士是圖書館界的先進與前輩,也是國際知名的學者及美、中、台、港間的重要交流人物。王冀博士1969年起兼任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講授中國歷史及中美外交,曾參與1971年季辛吉秘訪北京的「乒乓外交」任務及1972年尼克森總統的正式訪中行程。他與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等均有相交。1995年高齡97歲的宋美齡到美國國會第二次演講,2005年國民黨連戰主席訪問大陸,王冀博士也都是這類重大歷史事件的幕後推手(註2)。當前中美關係面臨挑戰,美國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里希(James Rish) 在2019年3月國會圖書館中文部成立90周年慶時,稱讚他在國會圖書館累積的資源與訊息,有助於理解不斷變化且複雜的美中關係,並提供有價值的資訊。王冀博士將一份簡單的工作轉為畢生的事業與熱愛,幫助加深美國對中國的理解,在今天尤其重要。(本文提及王冀博士是希望可以讓圖書館的從業人員知曉一位圖書館工作者,本於專業及宏觀知識,在獲得政府及長官的肯定、信任下,可以參與到國家大事,並提供具參考價值的資訊給政府作決策。)

個人在1983年因業務出差赴美,行前諮詢請教當時的中央圖書館(1996年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國際交換處汪雁秋主任,蒙其提供有往來的美國大學內設有亞洲圖書館的學校、公共圖書館亞洲部及國會圖書館名單。經由書信往來,獲得國會圖書館中文部王冀主任的回覆,並約定某日的上午9:30時間拜會。由於當時屬台灣民間出版界少有的拜訪者,獲得王博士的撥冗接見,且熱心的轉介聯絡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採訪部主任於下午2:30見面。

這個突如其來的機會讓我嚇了一跳,因為那時我的英語會話能力有限,為了直接與美國高階官員下午開會,在拜訪完王冀博士後到下午開會之前的4個小時,即在國會圖書館的古典堂皇閱覽室準備開會的內容。那時沒有手機、平板與手提電腦。用筆記本及一本遠東漢英字典寫出多頁的會議應報告討論之相關議題。開會時,來到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採訪部主任(Robert C. Sullivan, Chief, Order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及其部門的三位同仁。是一場意外且難得的經驗。雖然已經是40年前的出差,但往事歷歷仍一直縈繞腦海,至今銘記。對當時王冀博士願意給一個台灣青年赴美時的親切接待及協助是個人由衷感謝的!

今天的研討會是由美國ProQuest/Clarivate科睿唯安公司、政治大學圖書館及漢珍數位圖書合辦。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國內青壯系的學者,一位是中央研究院政治所的傅澤民老師演講「如何運用冷戰的檔案材料來研究國際關係」;另一位是遠從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的黎寶文老師演講「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fuzzy-set QCA)在外交政策研究的應用:以美國對中政策為例」。 非常感謝他們願意分享其治學經驗給與會來賓。另外,漢珍公司的關雅茹副總也將為各位介紹「PQ美國政府檔案範疇之分享」。

再次感謝各位的蒞臨參與,祝福您 平安順心 健康愉快

(註1) 資料參考及取材自維基百科
(註2) 摘自2014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授于 王冀博士榮譽院士讚辭

如何運用冷戰的檔案材料來研究國際關係

首先登場的是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傅澤民助研究員,他以「如何運用冷戰的檔案素材研究國際關係」分享個人觀點,分別以「美中台關係」與「核子武器發展」兩大面向介紹與探討相關的研究結論。

傅澤民研究員分享了研究方法中的質化研究「過程分析法」,顧名思義為用來深入了解事情的脈絡與所有相關細節,是一種理解與揭示因果關係的研究方法,當我們在探討歷史事件時,可透過各式檔案材料進行不同切角的分析,進而實現「過程追蹤」的效益。有關過程追蹤的進程,研究員必須擁有對事件的初步了解並猜測未來發展,再根據既有的理論推導出經驗意涵(observable implications)後蒐集相關證據,將現有的證據與經驗意涵進行比對,觀察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而這些「證據」又可分為訪談資料、檔案材料、歷史學者著作及新聞報導四大種類,這些檔案證據的具體使用方法為何?我們該如何善用檔案進行研究?

以「美蘇冷戰」為具體案例做分享。對於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知識的我們來說,可以知道美蘇冷戰結束後,蘇聯以抗中失敗落幕,不過從現在開始發現了不同的證據,我們可透過這些珍貴的檔案進行不同角度的詮釋。其一為訪談資料,當時尼可森總統將參訪中國前,有報社記者竟獲得風聲,被外交人員要求先播報其他獨家新聞,以避免美國總統訪中行程提前走漏消息;其二為一些外交場合上的奇聞軼事,據檔案表示,某次季辛吉與周恩來會面時,除了談論國家間的外交議題與策略外,也會討論一些相較愜意的話題,像是彼此就曾聊過關於癌症相關內容,代表進行友善外交的同時,也能輕鬆對談呢!另外,本次傅助研究員也透過訪談的形式直接了解當時的情勢,得知一些國家政策面的內幕。以上多元的檔案類型,只要仔細觀察都能發現不同的事件細節,研究者方能擁有更多面向的研究層面探討。

再來提到的則是國家發展核武的理論模型,大致上會以三大關鍵重點:安全、國內政治、國家認同為主,端看國家比較在乎哪個點做決策。以國家「核武」的發展關鍵差異—台灣與以色列為例,台灣一開始發展核武,但後期被發現後即刻停止;相反地,以色列同樣在發展此類的國家軍事被發現後,卻更加積極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可從檔案資料中挖掘到這些有趣的緣由、發現不為人知的祕密與跡象,同時鼓勵大家在做研究之前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方能觀察並整理出不同或潛在的關鍵點!

呂理明/TBMC 紀錄

PQ美國政府檔案範疇之分享

接著登場的是漢珍數位圖書關雅茹副總經理,她將「PQ美國政府檔案範疇」的資訊分享來賓,ProQuest美國政府檔案由一系列資料庫收錄,包含Congressional、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簡稱為DNSA)以及History Vault,分別收錄不同類型與年份的珍貴資料。

第一個介紹的是ProQuest Congressional系列,在此類別中收錄了美國國會紀錄、美國國會聽證會、美國國會研究服務發布的報告內容(包含會議紀錄、辯論紀錄、備忘錄、聽證會報告、國會出版物等材料檔案),我們可以從這些資料看見美國對台灣、中國之間關係的討論,以及美國本土社會議題與立法潮流的解讀。

接續提到的ProQuest Historical Products系列中,有兩個資料庫是存放美國國會檔案的重要角色,分別為History Vault及DNSA(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他們皆蒐集了非常完整的檔案資料。History Vault收錄了美國早期到西元1969年之間的本土資料,包含各檔案機構的合作數位化手稿、NARA檔案館館藏、都是深具全面性的歷史資料,範圍涵蓋相當廣,舉凡黑人自由運動、婦幼研究、工會研究、國內政治等議題都能在此資料庫檢索到,而目前的歷史檔案也持續擴增中,提供相關學術研究者最完善的參考資源。

而DNSA則著重於美國的外交與國家安全政策兩大領域,提供想要研究「國家安全與策略歷史」的學者們相關檔案資源,並可以透過進階檢索的方式查找不同子主題的內容,該資料庫的主題分類相當明確且相對精準。以「美國氣候變遷政策 : 從蒙特婁議定書到巴黎協定(U.S. Climate Change Diplomacy: From the Montreal Protocol to the Paris Agreement, 1981-2015)」為例,此主題子庫收錄國務院、白宮閣員等氣候變遷的不同小組機構資料,並由專家撰寫詳細資料及導讀論文,以提供完整的主題性資料檔案。

ProQuest美國政府檔案三大系列資料庫各自特色鮮明、收錄內容多元,一方面提供使用者根據需求查詢資料,二方面提供系列主題及時間範圍的研究內容的查找方式,藉由資料庫的彙整讓學者能有更便利、資料完整度高的服務!

蕭旻欣/TBMC 紀錄

模糊集質性比較分析 (fuzzy-set QCA) 在外交政策研究的應用:
以美國對中政策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黎寶文助理教授以檔案的質性分析研究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因美中之間的關係實屬複雜,需要更多檔案支撐相關理論與概念並找出相關證據資料,因此這些資料庫中的任何變數都是重要的關鍵。然而質性研究無法清楚做出因果分析,因此需詳細列出各式變數,再透過DNSA資料庫中的檔案進行推斷與分析統整。

老師先以主要變數:「國際權力結構」、「共同敵人是否存在」、「美中權力對比」、「中國對現行美中關係評價」為主做探討,不同條件組合將影響美中之間的關係變化結果。然而近年美中之間的關係研究特別愛從「權力轉移」作為切入點,因此權力轉移理論中最重要的兩大變數「權力的對比」及「現狀不滿程度」將視為相關理論變化的分析元素。老師的研究方法以質性比較分析法為軸,同時經常回應學術批評,但因為質性研究無法精確看見因果關係,所以希望透過既有的檔案研究並確認美國對中國之間是對「衝突」或「合作」的定義。目前老師分析了19個案例,並再以四個結果變數:「衝突」、「傾向衝突」、「傾向合作」、「合作」作為美國對中國的分項政策,進行深入的檔案分析,這時,DNSA資料庫便成為關鍵角色。老師實際舉出兩個具體案例,其中一個就是西元1950年12月美國參謀本部情報次長在韓戰時期所提出的評估報告,當時美國對中國介入韓戰的評估細項,在DNSA資料庫中可找到六項重要的資訊,由此可知DNSA有其極高的重要性。

上述提到的四大變數,分別透過以下解釋作為參考:

  1. 國際結構:以1991年蘇聯解體為分期,此時期為老布希任期,定性為雙極崩解。
  2. 共同威脅:蘇聯與恐怖主義,這部分也很需要檔案的資源,早期美國是以蘇聯為主要敵人,在反恐戰爭時期,雙方都把恐怖主義列為共同威脅。
  3. 權力對比:國際關係研究權力測量的難題有兩個常見的指數, 國內生產毛額,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全球第二:國家能力綜合指數,1995年迄今中國皆為世界第一,關鍵時間點差距變小是在2011年。
  4. 中國對雙邊關係評價:資料來源是北京清華大學中外關係數據庫,透過中國外交部聲明與人民日報對美中關係之報導做的評價,結果是美中關係長期處於不好的狀態。

在做質性比較分析時,不太可能每次都可透過「單一條件」中找到滿意的解答,每件事情的變數都有所不同,應該視情況而微調條件組合。例如:美國對中國衝突的條件組合,只要出現「缺乏共同敵人」、「中國不滿美中之間的關係」兩個條件,美中衝突的可能性就會相當高,若少了其中一項,推導出的衝突力度就會相對較低;美國對中國合作的條件組合,只要出現「中國滿意美中關係」、「存在共同敵人」其中一項,推導出的合作力度反而會高並且幾乎成立。

該如何判別決策結果,一切皆如上述各種變數與資料庫檔案進行分析,並整合出不同的結果,如同上述例子「衝突」或「合作」關係,構成的條件有多種排列組合,只要出現條件變換,便會影響美中之間的關係策略,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質性比較分析釐清事情的脈絡與因果機制,未來不管是在任何的研究,抑或是大家關注的兩岸關係與戰略地位,皆可套用相關理論輔助決策!

陳世宗/TBMC 紀錄

研習會集錦

美國ProQuest公司
朱志堅業務執行董事致詞

與會貴賓聆聽講座(一)

與會貴賓聆聽講座(二)

茶敘交流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