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日的台灣民眾來說,民主制度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下至地方民意代表,上至替國家掌舵的總統,都由人民投票選出。
這是台灣施行民主制度下的常態,但是對於其他各地的華人來說,這卻是一項令人欽羨的民主成就。然而台灣今日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民主果實,也是靠著前人的不斷努力累積,才建構出台灣民主的基石。接下來,就讓我們先將時空拉回到日治時期,看看當時台灣島內的知識份子,是如何爭取民主的。
1921年,林獻堂等人與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請願書,要求在台灣設立特別議會,一方面藉以制衡大權在握的台灣總督,一方面也保持台灣的特殊性,史稱「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這項運動初期主要由台灣文化協會推動,但自從文化協會左右派分裂之後,則由台灣民眾黨繼起成為主要推動者,1931年台灣民眾黨解散後,請願運動也漸趨式微。
另外在1930年,台灣也出現了另一股追求民主的力道「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此聯盟由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等人倡議成立,以追求台灣地方自治作為唯一的政治目標。
下方圖片「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趣旨書概要」出自台灣日日新報1930年6月9日夕刊第4版。內容提及台灣當時雖有地方自治之名,但實質上卻無地方自治之實。而樺太、朝鮮在這方面卻都已經有所改革,台灣自然也該跟隨此種潮流才對。
下圖是台中市民館的照片,出自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1930年8月5日,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中部發起人磋商會就是在這裡舉辦的。
林蔡等人在台灣各地舉行巡迴演講,也曾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實施台灣地方自治制之請願書」,舉行各種政治活動。1934年總督府要求林獻堂等人放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林獻堂等人認為議會設置運動與爭取地方自治在本質上實屬相同,所以正式決定停止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總督府方也做出讓步,於同年12月擬定「台灣地方自治改正案」,並於隔年實施。雖然地方自治改正案未能實施全面直接民主,例如部分議員仍屬官選,納稅五圓以上者才有選舉資格等等,但仍是踏出了地方自治的第一步,而地方自治聯盟也有11名推薦候選人當選議員。
下方圖片出自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12月1日夕刊第4版。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於台中舉辦當選說明會,議員當選人到場感謝並發表政見與抱負。
雖然民主制度終於在台灣露出一線曙光,可惜此後總督府的鉗制逐漸強化,先是1936年發生了林獻堂於公開演說時遭到掌摑的事件,然後到了1937年,在中日關係日漸緊張的時空背景下,林獻堂等人先後避走東京,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宣告解散,台灣的民主運動浪潮,也歸於寂靜。
下方圖片出自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6月19日夕刊第2版。林獻堂在1936年前往上海訪問中,曾做出類似「回到祖國」的發言,引來總督府的密切注意,之後軍部更授意賣間善兵衛當眾向他甩耳光以示警告。
下圖為台中公園的照片,出自台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林獻堂就是來此地參加始政紀念式時受到攻擊的。
更多日治時期相關史料與總督府法規政策,可利用以下資料庫做查詢,歡迎申請試用。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