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Beyond Citations 發揮你的影響力: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影響力分析服務】研討會紀要

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DDC)延續著往年傳統,於2021年10月28日舉辦第18屆年會,今年與以往不一樣的是,因應疫情仍不穩定,本年度的會議改採線上方式進行。本屆年會會議主題是「Beyond Citations 發揮你的影響力:大學圖書館學術研究影響力分析服務」,期待能夠透過本研討會多方面共同提升圖書館創新應用的概念與範例。

首先,由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王涵青館長、協辦單位ProQuest公司朱志堅董事致開幕詞,感謝各位館員同道們合作建置學術資源,對提升研究能力極有助益,使聯盟能夠持續成長茁壯。

接著,第一場會議邀請到貴賓—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高玉華副館長以及香港大學圖書館流通及學習環境組李俊祺組長為大家分享「香港大學圖書館百年傳承與創新」演講。


香港大學圖書館百年傳承與創新—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 高玉華副館長、香港大學圖書館流通及學習環境組 李俊祺組長

首場講者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高玉華副館長,首先與我們談起香港大學圖書館於十幾年前參加DDC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的緣起。時任館長Dr. Ferguson及高玉華副館長,了解到臺灣有那麼好的一個論文共享聯盟,協商之下香港大學率先加入DDC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其後香港其他大學也陸續加入。

接著高副館長介紹港大的榮光,香港大學(前身香港西醫學院)以孫中山先生是校友為榮;2022年英國泰晤士報每年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評比排名第30名;QS世界高等教育機構世界大學排名第22名;以及香港大學圖書館總館將於明年(2022年)慶祝110週年,且馮平山圖書館慶祝90週年;屆時會透過不同渠道和同道分享。高副館長講述香港大學的HKU Scholar Hub(香港大學學術庫)內刊載的博碩士論文,只要有作者授權的,訪問者都可以免費閱讀和下載全文。現時下載量最多的是著名填詞人黃湛森(黃霑)的博士論文,其填詞作品有倚天屠龍記、上海灘、滄海一聲笑等;另一位校友梁偉文(林夕)的資料都可在庫內找到。而港大明年慶祝館慶時,會推出馮平山圖書館善本影像庫,館內的珍藏善本屆時會和大家見面。

接下來由香港大學圖書館流通及學習環境組李俊祺組長分享香港大學服務的創新,香港大學圖書館於2019年展開創科空間的服務,由人工智能共享空間、沉浸式科技區、VR Salon、概念和創作室四個科技區組成。其中VR Salon是港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合作研發,引入了該系最新研發的虛擬實境系統imseDOME,讓師生齊創作及利用VR及360度全景影像。港大圖書館在設立創科設施的同時,也提供相應的諮詢服務,以便更有效地支援使用者的需要。港大圖書館選擇引進科技服務的考慮因素有很多,功能性、兼容性和個人化等都是其中重要的考慮因素。最後,李組長提到港大圖書館和大家一樣努力創新,從傳統基礎上不斷改進,務求服務讀者及照顧到他們的需要,跟上時代的發展。


成大教師個人化學術研究力分析服務—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 王涵青館長、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歐俐伶小姐、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 劉繼仁教授

接著第二場的演講由中興大學溫志煜館長主持,請成功大學圖書館王涵青館長、成功大學知識服務組歐俐伶小姐以及成功大學外文系劉繼仁教授一同分享「成大教師個人化學術研究力分析服務」。

首先王館長從「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切入主題,目前各大學圖書館的研究支持系統都非常完整,從資料探勘、累積、寫作、投稿、推廣及評估,這次主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評估」這部分,該如何協助老師評估學術發表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到底是什麼。目前成功大學已經有建立一個學術成大的網站,背後串接的是Scopus、Web of Science以及網路上可搜尋到的資料,在網站上可以看到有多少篇文章,有多少個科技部計畫,所有文章有多少書目資料,這個數字是一般學者都可獲得到的。老師在面對國際學術時,常常會面臨”到底我在世界上的排名在哪裡”、”個人的研究力在哪”、”有沒有未來性”等問題。直到進入圖書館後,王館長看見圖書館員的圖資專業,從學術成大發展的過程,圖書館可以給研究者很多的支持,除了提供資訊外,館員利用圖資專業及很多的引文資料庫去協助老師,從報告裡給老師一些建議,本場演講的主題「學術力分析服務」就是將這些能量全部整合在一起。

王館長把學術力分析稱為是老師研究的健康報告,從分析中可以看到文章的發表、世界影響力,也可以了解在哪一方面需更加著力,以及適合往哪一個研究領域發展,但是王館長也提到,在這過程中老師都超級怕麻煩的,所以到底該如何協助老師並且提供一個精準的報告呢?在推動服務時,獲得老師同意後,館員只需要與老師通電話、E-mail溝通,之後透過引文資料庫協助老師分析,分析完後館員會到老師的辦公室進行簡報討論,如此就可以拉近與老師的距離,館員們可走出圖書館去了解不同系所對學術研究的需求,最終提供分析報告給老師。因此,圖書館提出的此項服務可以幫助老師自我評估,作為學術研究及服務之佐證資料,並規劃未來研究重點與方向。而成大老師拿這份報告做什麼呢?主要是讓老師了解研究發展趨勢,申請研究計畫、經費、獎項、升等及彈性薪資。分析報告的項目中有哪些是基本報告,哪些是延伸報告,則是來自於跟老師們不斷的討論、了解老師會需要什麼,館員也利用軟體將數據做很好的呈現,讓老師可以直接在報告裡引用這些數據及圖片。

現在學術力發展除了老師個人外,也拓展到系所及院,也協助學校評估特色研究中心的世界前瞻性。當有些老師拿到分析資料但卻不知如何撰寫時,館員也都有初步的文字可以提供老師參考。推動的這兩年,老師對服務都很滿意,也願意向其他老師推薦。王館長最後提到圖書館身為大學知識匯集及發散中心,館員們有著很棒的圖資背景,對於給予老師這些協助,圖書館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支持核心。

緊接著成大圖書館知識服務組歐館員與我們分享針對實務的部分以及與老師溝通時遇到的提問、挑戰及修正的過程,首先提到在此項老師個人化的分析服務中所使用的資料庫包含WOS、ESI、 JCR、InCites,Scopus、SciVal,另外還有學術成大,裡面包含所有成大老師的文獻,需特別注意的是每個資料庫更新時間是不同的,才不會在分析時造成時間落差。對老師進行個人服務的流程是先確認基本資料、核對老師的著作清單、更正錯誤,接著使用系統進行分析、整理歸納以及口頭報告交流,這一整套個人化的流程進行大約需三至四周。

接續提到分析報告的演進,過去是使用從系統截圖的方式,現在改良後使用自行設計的表格,可以讓原本在系統上不同的表格集合在一起,方便老師對照。此外,將原本分開資料庫的報告改為合成同一份報告,並以主題分段,但可能出現資料庫混亂的問題,因此最後改為以資料庫分段並以主題為主,這種方式較精簡,老師接收度也高。而在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也理解到老師可能的需求,在修訂後的申請表中有一個主要的項目是歷年研究表現,老師可以按照需求自行勾選選項;在表格的更新的過程中,有一個較新的發展是將作者的序位獨立出來,因為有些老師只在意他是否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而這也是在剛開始進行分析時沒有想過的需求。申請表勾選的項目以研究影響力、研究力表現、引文分析、研究領域排名為主。

成大從2019年年初開始提供個人化學術研究力分析服務,兩年多的時間有59件個人申請,主要來源是醫學院和工學院,較少的是規劃與設計學院、研究中心、文學院,由此可看出不同學科學者在評鑑學術能力表現是有不同的標準。歐館員也為我們展示示範頁面,其中包含老師的研究力表現、國內外著作合作表現、研究領域所屬主題與排名表現等等,而溝通過程中老師們也回饋圖書館報告中呈現的表格,他們不會寫成文字、老師在某指標的數值很好看,但學校卻不重視那些指標等等。館員在做此項分析時也遇到許多問題包括領域分的太散,不知要選哪個領域分析、指標很多、如何在有限的口頭報告時間內解釋清楚,尤其對單位報告時,每個人的理解程度不同或者是老師數值不好看時該如何解釋。

最後歐館員提到館員可以做更多努力的是,去了解學校各種不同的評鑑機制、不同學科的差異,帶给不同學者更好的服務,也很期待更多的圖書館一起來做學術研究力分析,能夠有更多的討論和交流。

最後,成大外文系劉教授分享個人接受圖書館學術研究分析服務的經驗,外文系的老師學術領域分為文學、語言學、語言教學,從去年開始請圖書館幫系上老師做學術表現力分析。劉教授的專長是數位科技,與資工領域的老師合作開發教學系統,較偏向於應用的部分,所以需要較多的時間觀察學習,從人文、教育學的角度去分析學到的內容,與理工醫的學者相比,人社學者呈現慢工出細活的特色,且著重的是思考,才能呈現好的作品並傳遞知識和創新的內容。劉教授也提到現代學者不只要學到做研究的技巧,也需要學會發表研究成果,還要與人溝通,因此,人社學者的評估數據就不重要了,至於什麼才是重要的呢?工作坊、研討會、知識分享、社群分享,才有辦法和相關領域的老師或想知道這領域做什麼的人分享,這些機會才是建立影響力的時候,而不是只有看數字、文字,而是看分享力和溝通力。我們的研究指標值、學術分析力才能變成多元的元素,而不是只有單一幾個數字。

圖書館原本就是儲存書的地方,但現在都已經數位化,要如何聞到書的味道,基本上人社學者更注重書本,著書立說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很多人文學者升等用的都是Books,國內外出版社都發行專書,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審查制度。Books Chapter的審查力不夠嚴謹,接受度不如Journal Papers高。Book Reviews通常都出現在學術期刊裡,在老師的升等中Book Reviews通常都不會被看到,可以讓新進的學者或研究生開始練習如何評論學術作品的機會。Comprehensive Reviews是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及大學老師升等或研究獎勵最看重的,也稱為Journal Articles,任何的知識領域經過幾年後,都需要有人做知識整理的功夫,Comprehensive Reviews的引用率大於Journal Papers,因此從知識整理當中,可以看出這幾年來的發展趨勢、研究方法及重要演進。一個很好的學術期刊,它同時也收研究論文和綜合型評論論文,而綜合型評論論文的錄取率通常會高一些,因為已經幫大家做知識整理,而這其實是不容易做的到,必須花許多時間來閱讀整理,因此劉教授建議研究者可以從綜合型評論這方面增加研究產出,這也是知識分享非常重要的一環。Journal Papers就是研究性論文,對人文社會科學實證研究是很重要的,最近的趨勢是質量並重,有質有量的論文,需要質性與量化都要能夠撰寫,從不同的質量內容資料去做分析,結果才會更多元。

接下來劉教授分享個人申請學術力分析服務的心得及應用,對劉教授而言,此份分析報告不僅可以了解自己在這些研究領域中所屬的主題及排名表現,更重要的是發現原來這些研究領域可以跨領域的結合成為一個新的題材,作為接下來要發表的研究。而透過InCites學科正規化引文影響力的分析報告,可以得知不同研究領域在學科正規化引文影響力(Category Normalize Citation Impact, CNCI)的係數大於1時表示是好的,這也成為支持老師繼續努力的動力。InCites特定研究主題領域全球趨勢分析報告中包含主題學術產出數趨勢圖、每五年被引用次數趨勢圖、%Documents in Q1 Journals、國際合作趨勢圖,可以看出不同領域文獻在資料庫中收錄的研究趨勢圖,可以讓老師評估研究該領域的題材是否能跟更多的全球學者產生共鳴,以及透過資料庫中找到國際間可以合作的可能性。而劉教授也介紹了現行人社學者學術力的評鑑方式,人文社科教授升等採用、彈性薪資/系所評鑑皆較重視專書的發表以及學術期刊論文,而Book Reviews則較不會被看重,不過不能只依照數字來做審定,量化要看但質性也要看,內容也很重要。

最後劉教授提出對於學術力分析服務未來發展的建議,希望圖書館能夠向各大出版社索取期刊投稿數量及被接收度、被拒絕的資訊,通常被退稿原因都是內容不夠詳實、研究方法有問題、與期刊的研究領域不合,希望圖書館能夠幫投稿學者多一些知識的分享。


見樹見林之後:臺大圖書館研究DNA服務經驗分享—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支援組 黃文琪編審

中場休息後,由成功大學圖書館王涵青館長為我們進行主持,第三場次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支援組黃文琪編審。「一個研究者可以閱讀多少 Paper?」在本場講座的一開始,黃編審便丟出這個問題來破題。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常要接觸大量的資訊,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沒辦法做到所有資源都能研讀、分析、整理…,這時候如何提供一個不一樣的視角,經過大量文獻分析來探查文獻之間的關聯,以及領域發展的樣貌及趨勢,這樣的服務就順勢而生了。

接著,黃編審講述臺大圖書館研究支援組成立至今的歷程,並針對目前提供最主要的「領域網絡分析服務 (Domain Network Analysis Service」(以下簡稱DNA服務)來做介紹, DNA服務主要是結合書目計量與社會網絡分析等方法,透過引文資料庫及視覺化工具,利用圖像具體呈現老師研究主題的發展現況及新興趨勢,為老師及院系量身訂做的領域網絡分析服務。經過這樣的DNA服務,老師可以了解到研究領域目前的熱點,以及聚焦探索研究趨勢,更可以在申請計畫時,提供相關佐證資料,幫助老師節省許多蒐集以及分析的時間。

而黃編審所屬的研究支援組,不單只是進行領域網絡分析,也會利用分析不同指標提供多元觀點,主動找出老師研究計畫的優勢,並設身處地思考,找出研究發生了什麼?分析出為何會發生?…等,這幾年提供上百件服務,也收到許多老師良好的回饋,黃編審也期望在未來,除了提供DNA服務給老師、系所之外,也能和老師一同研究,攜手為學術領域做出更多貢獻。


臺灣大學師生對學位論文及「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的系統使用與滿意度—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林奇秀主任

第四場演講由成功大學圖書館王涵青館長主持,介紹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林奇秀主任,林主任以「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的系統使用及滿意度做為主軸,與我們分享問卷調查的結果及分析。

此份問卷調查的目的是想瞭解臺大師生對於學位論文、西文論文、以及DDC的使用狀況與滿意度,問卷題目以學位論文為主題,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詢問對於一般學位論文的觀感、評價等等,再進展到西文學位論文,最終是DDC。

根據調查結果,填答者年齡層集中在20~25歲及26~30歲、研究資歷1~2年,可以看出樣本的身份以才剛開始做研究的碩士生居多,也因為他們有使用過學位論文、DDC的經驗,確實會比較願意填寫問卷。目前顯示的結果與預期都有相符,但唯獨人文社科使用率卻遠低於理工與生醫科,林主任提到因為人文學研究重視不同觀點或資料的排比與對照,學術專書、學位論文這類篇幅長、規模大的專著,相對而言會比較重要,因此會使用論文全文的學者,大多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為主。而自然科學者則因為學科屬性對於文獻、資訊新穎度的要求程度很高,再加上科學領域的主要溝通媒介是期刊論文,理論上來說使用學位論文的比例則會偏低。但調查結果出來卻相反,理工與生醫科才是大部分的填答者,又或者說他們比較願意來填寫問卷,至於使用率高於人文社科的原因仍尚待深究。

關於此份問卷調查的結果,林主任也提到同意「博碩士論文是一種重要學術資源」的人達九成,但如果語言是西文的話,同意僅超過六成多一點,這樣的結果可以用語言的落差來解釋下降的原因。而使用過西文論文的比例達六成,其中大約有兩成的人使用過DDC,但是「看到DDC是否能聯想到這個系統功能」的人僅佔三成。由此可知,臺大師生對西文論文的重要性評估以及實際有使用的比例是高的,但認識DDC的使用者比例則偏低。藉由此問卷的結果分析可得知會影響師生從未使用西文論文的最大原因是與資訊管道或檢索系統相關的因素,因為「不知道如何取得論文」的比例最高,也有少數「不了解學位論文價值」。透過這份問卷調查的結果,林主任也建議學校圖書館身為推廣者及DDC經營者可以再更積極的推廣服務與教育訓練,以提升DDC的能見度及使用率。

最後,若要提高透過DDC取得西文博碩士論文全文的使用意願,從調查結果來看,在做研究期間必須取得某特定論文時,是最有可能驅動使用意願的理由,且瞭解DDC是合法取得全文論文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林主任建議強化薦購意識、簡化並加速電子論文採購流程,很有可能大幅提升使用與滿意度。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近況與更新—ProQuest亞洲業務發展 呂德章執行董事

會議的最後,ProQuest亞洲業務發展執行董事呂德章先生雖然因為疫情影響無法來臺灣,但他仍以遠端連線方式介紹ProQuest在「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以下簡稱PQDT)美加博碩士論文索引資料庫的新發展。首先,呂先生提到PQDT整體收錄的論文索摘已經超過400萬篇,目前已經增加至超過3000個機構用戶,使用率也上升40%,代表PQDT在全球學術機構的覆蓋率與能見度都更進一步提升;同時PQDT仍維持近年一貫政策,希望增加美國以外地區的博碩士論文索摘,今年非美國的論文索摘比例已經上升至47%,由此可見此政策的成效已經出現。

另外,ProQuest也非常重視亞洲地區的頂尖名校,希望盡量多爭取一些名校將博碩士論文索摘加入PQDT,以2021年目前來說PQDT就已爭取到印尼Institut Agama Islam Negeri Purwokerto (IAIN Purwokerto)、日本國際大學(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Japan)、臺灣的交通大學(現為陽明交通大學)、菲律賓Southeast Asia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Institute、香港科技大學、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等機構的加入。呂先生也提出邀請,希望更多臺灣的大學能加入上傳的行列,將碩博士生的論文上傳至PQDT,這對ProQuest與大學都有好處,可說是一種雙贏的做法,除了PQDT會成為收錄更多論文索摘、更加強大的檢索工具之外,上傳論文的使用者另一方面也可透過PQDT的全球覆蓋率,讓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也就是博碩士論文能被更多研究者檢索觀看使用,擴大學術知名度與影響力。

最後,成功大學郭乃華組長概述聯盟現況以及就近年來數據整理歸納出聯盟營運報告,第18屆數位化論文典藏聯盟研討會圓滿落幕。

本屆聯盟研討會主辦單位為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協辦單位:美國ProQuest公司、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