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暨座談會紀錄報導

數位化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數位資料便於攜帶的特性,讓資料的取得與閱讀更加容易。2020年底,「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即將上線,為此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中國時報社與漢珍數位圖書於2020 年 11 月 24 日在北師美術館 1樓演講廳一同舉辦了發表暨座談會,該會邀請了多位作家、編輯與學者,如李瑞騰教授、季季老師、楊澤老師等人,以人間副刊與臺灣文學發展為主題,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其發展脈絡。

會議主持人李瑞騰教授表示:「人間副刊對我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學習文學的養分,透過人間副刊,我們認識很多著名的作家、感受到時代的脈動,人間副刊對我們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場座談會不僅邀來人間副刊的歷任主編,亦邀請過去曾任副刊編輯工作的多位學者共襄盛舉,一同回顧人間副刊對臺灣史的發展與影響。

《中國時報》社長兼總編輯王綽中亦蒞臨現場致詞,與來賓分享自身的心路歷程。王社長提及過去前輩們從事編輯工作時,必須整日待在座位上看版,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讓看板變得更加容易,同時數位化也更能保留珍貴的東西。擁有六十五年歷史的人間副刊,累計了兩萬多個版面,數位化珍藏讓大家能鑑往知來。科技的進步讓人類的腳步不斷地前進,相信文學的領域也更有機會被發揚光大。

座談會由曾任人間副刊主編三年的季季老師作為開場,老師以其工作經歷幫助眾人理解該副刊雖然是文學副刊,但發展史常跟政治脈絡不斷互動、呼應。具二十二年主編經驗的楊澤老師更指出人間副刊能走向大開大合的格局,是奠基在海外專欄上,國際化與本土化兩個特色,是人間副刊建立起的典範。現任主編邱祖胤主任則與眾人聊聊近期文學獎的情況,認為副刊的角色不只是文學見證者、文化思想運動的催生者、啟蒙者,甚至是帶動者。期許副刊數位化大工程的底下,不僅讓大家能快速查閱文學軌跡,也能帶大家回顧這些前輩所做的努力。

向陽教授分享其以比較瘂弦跟高信疆時期的兩大報副刊為主題,撰寫成碩士論文,認為現在有了數位資料庫,有利於後來的研究者在各種不同的基礎上繼續累積精進。向陽教授曾短暫進駐時報周刊,而後至自立晚報副刊擔任主編。在當時臺灣媒體的假想敵就是兩大報,若說中國時報走國際化,聯合副刊走中國化,身為小報的自立晚報企圖走出不一樣的路,選擇了臺灣化。人間副刊為文化副刊的典範,自立晚報則代表了本土副刊。教授也指出:「一個副刊能不能回應社會社會的需求,能夠發出這個社會想發出而可能無法發出的聲音,或者提早警示這個社會新的可能,那應該就是文學媒體最重大的社會責任。」因為有報導文學,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社會變遷狀態可以透過報導文學看到,這正是人間副刊的重要之處。

曾在中央日報副刊工作將近九年的張堂錡教授,試圖以研究者、觀察者的角度,來談談人間副刊與高信疆、報導文學的關係。張教授認為人間副刊之所以這麼多元、這麼博大,其實都來自高信疆的編輯理念,他的人間十年一一將理想付諸實踐,高信疆樹立的典範與精彩的示範對編輯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透過今天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的完成跟使用,更直接認識這位文學副刊史上的傳奇人物。張教授更指出:「報導文學是兼具時效性、文學性、真實性與批判性的文體,最接地氣的文體。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批判性格,讓報導文學有了它獨特的人文風貌與社會價值。」

生活記憶透過書寫、刊載於報紙,讓故事得以流傳,但報紙的不易保存,讓這些資料的收藏倍受挑戰。所幸數位化讓報紙上的資訊有更多的機會再度被看見,原先可能不易察覺的歷史脈絡,也因此能更完整地呈現、更全面地被關注與討論,讓我們有機會重新看待跟體會臺灣文學與臺灣副刊的永恆跟博大。

《人間副刊》的傳奇性與時代性 —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張堂錡教授
https://www.tbmc.com.tw/blog/?p=5129

中國時報報導文章(2020/11/25):劃時代 人間副刊數位庫上線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125000668-260115?chdtv

 

與會嘉賓合影,左至右為向陽教授,季季老師,會議主持人李瑞騰教授,《中國時報》 王綽中社長,漢珍數位圖書公司 朱小瑄董事長,中時文化中心 邱祖胤主任

 人間副刊與台灣文學發展 座談

 座談會與談人 季季老師(右),張堂錡教授

人間副刊座談會主持人 李瑞騰教授

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暨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與談人 楊澤老師

 向陽教授(右),季季老師合影

座談會與談人 邱祖胤主任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