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治時期的工運軌跡

資本主義的宿命:勞資鬥爭

  綜觀古今中外歷史,資本主義這一路走來,總少不了勞資雙方鬥爭的斑斑血淚史,爭工會組織權、爭工會參加權、爭八小時工時制、爭加班費、爭男女同工同酬、爭最低工資、爭解雇保障,什麼都可以爭,卻也什麼都必須爭。台灣島亦不能置身事外,於日治時期1920年代,伴隨著新思想的演進,工運也漸漸有所發展,今天我們就要簡略回顧台灣日治時期替勞工爭權力的腳步。

台灣工運的兩條脈絡: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日治時期的工運,可以大致歸結出兩條脈落:一、台灣文化協會。此協會為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啟蒙團體,於1920年由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成立,積極引進傳播各種政治思想、引領社會思潮。在1927年的大會上,協會內部產生分裂,以連溫卿為中心的左翼青年取得主導權,蔣渭水、蔡培火等舊幹部退出,此後協會更加左傾,熱衷於工農運動,催生了台灣各地的機械公會,並於1931年決議支持台灣共產黨,後來主要幹部都遭到逮捕,協會名存實亡。
至於退出台灣文化協會的舊幹部,在蔣渭水的主導下,則是於1927年成立了「台灣民眾黨」,這是日治時期台灣唯一的合法政黨,該黨在蔣渭水帶領下,左傾色彩日益鮮明,積極介入勞工運動與勞動爭議,於各地以工友會、店員會名義組織了不少勞動團體,進而於1928年促成「台灣工友總聯盟」的創立;工友總聯盟在各地發起過許次大規模罷工、如淺野水泥會設高雄廠、台灣製糖會社平安廠台北印刷從業組合等等,民眾黨與工友總聯盟的關係也日趨緊密,並且積極與國際左派團體聯繫,然而隨著1931年總督府的大規模逮捕行動,以及蔣渭水的去世,這兩個組織也漸漸失去了影響力。

台灣工運的兩條脈絡:台灣農民組合

圖一:1928年7月18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簡吉趙港等等台灣農民組合的成員,至總督府遞交陳情書。

   二、台灣農民組合。其濫觴始自1925年,彰化二林蔗農為爭取甘蔗的合理收購價,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後來還與警察發生衝突,造成多人被捕,史稱「二林事件」,之後各地又發生一連串的農民抗爭事件,最後於1926年,在簡吉、趙港等人的領導下,全島規模的台灣農民組合終告成立,主要幹部也策動、參與了多起抗爭,例如官有竹林問題、香蕉問題抗爭、土地放領抗爭、要求提高甘蔗收購價等等,簡趙二人更曾親赴東京向日本眾議院遞交陳情書,並拜訪日本勞動農民黨,而得到日本社會主義團體的同情與援助,在這些團體的影響下,台灣農民組合的思想也逐漸出現階級鬥爭的色彩,並關心所有的無產階級,除了關心農民問題之外,也提出禁止童工、制定最低工資等等與勞工息息相關的主張,甚而標舉反對總督獨裁、要求集會結黨自由等政治上的口號;1929年日本總督府大動作打壓左派團體時,台灣農民組合亦受到極大打擊,最後決定支持台灣共產黨,主要幹部也紛紛入黨,可以說等同於完全與共產黨匯流。

圖二:在1933年7月25日台灣日日新報的報導中,過去台灣農民組合的骨幹核心簡吉與趙港,都已經列名於台灣共產黨主要幹部名單中。

 

圖三:台灣日日新報上刊登的簡吉(上)與趙港(下)照片。

時至今日,勞資雙方仍有摩擦,但勞工與政府的關係已經不再是那麼劍拔弩張,然而我們也不可以忘卻,先賢為了弱勢農工族群爭權益的一段歷史,更多相關史料與總督府法規政策,可利用以下資料庫做查詢。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日日新報

臺灣百年寫真/GIS資料庫

台灣總督府報

(2687)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