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資工系特聘教授 項潔博士

日期:2015-12-28


行冷門 興趣 專研 堅持之道

創科技 數位 人文 融合之實

洋洋灑灑的學經歷,還不足以表達項潔教授與眾不同之處。他不崇尚當紅題目,回台後起草當時無人問津的數位典藏,帶動後續國科會與各大學投入研究,更在台灣首創數位人文中心,令澳洲相關政府單位都折服,特前來取經。教授堅信「問題的思考是最重要的開始」,並將此原則運用在台大出版中心的經營。因為習慣走一條不平凡的路,塑造他成為帶動台灣高等教育各種創新風潮的先驅。

項潔教授(左手邊)與漢珍圖書羅總經理(右手邊)於訪談結束後之合照

項潔教授(左手邊)與漢珍圖書羅總經理(右手邊)於訪談結束後之合照

4545

本照片取自臺灣大學網站

 

 

鍾愛數學,巧遇電腦科學

項潔教授大學時就讀台大數學系,熱愛數理邏輯的他,畢業後到邏輯界享有盛名的美國水牛城大學,直接攻讀數學博士,考過資格考後,項潔教授決定轉學到伊利諾大學,繼續攻讀數學博士。對於數理邏輯的專研,老師有一套獨特的看法:「其實念數學是很自私的一事,尤其像數理邏輯是純理論,完全是在滿足自己對於這領域的求知慾望,很難與世界任何事情發生關係,更別說求造福社會,至少當時的情況是這樣。」會繼續往上攻讀博士的人都是對數學抱有極大的熱忱,換言之,興趣是待在這個領域最大的動力。

但半年後的某天,項潔教授突然驚覺原本支撐他念數學的興趣與熱情已消失不見了,他找不到理由繼續說服自己念數學,因此非常苦惱。於是他到了電腦科學系,希望可以轉系。令他驚喜的是,原以為複雜的轉系手續,在這竟然什麼都不用申請,校方認定他既然能在數學系唸博士,就有能力念電腦科學博士,請他直接轉過去即可。反觀母校台大,項潔教授有感的說:「若在台大,勢必要經過好幾道行政程序和審核吧。」

三年取得電腦科學博士

面對完全陌生的領域,項潔教授並沒讓不熟悉的學科困擾他太久。一年時間的投入於電腦科學,教授的研究已快速步入軌道。在自由的學習風氣與制度下,校方並沒有規定修課門檻,讓他得以全心投注研究,大多時候項潔教授沈浸在自己思考研究的時間中。他的研究建立在一個被學者討論很久,但無人解答出的問題之上。項潔教授以獨特的觀點想出解法,把問題順利解決,可是後來在圖書館翻找文獻時,才發現在1936年已經有研究者以另一個觀點,說明對於這問題的看法與可能解決方式,而且甚至一位俄國研究者在1927年也曾探討過類似的議題。這兩篇文獻堪稱經典,卻因為當時資訊流通不便而被埋沒,使得當時相同領域裡的學者無法參考、進一步討論,讓問題懸而不解。即使這兩篇文獻探討的問題與解決方法與項潔教授所遇到的仍有些許的差異,但在沒有資料庫或其他數位研究資源的年代中,項潔教授對於自己能找到年代如此久遠、內容經典又高度相關的文獻,感到非常得意,感慨的說「現在的學生很幸福,只要上網路就能快速的找到這些文獻」。但怎麼能碰巧在圖書館尚未發展資料庫的時代,從茫茫書海中找到相關文獻呢?教授指出是輾轉得知,因為不可能花時間一本本翻找圖書館裡的書,能偶然得知也要靠些運氣。

除了靠頭腦和運氣外,項潔教授認為跟指導教授談話很重要,因為跟人對話時可以將問題想得更清楚,當問題想清楚了,答案也就近在眼前。他比同儕更快速的完成研究、通過考核,三年就取得博士資格,但他說:「短時間畢業不是好事,唯一取得的只是炫耀的權利,但沒有學到什麼;相對的,待在校園學習非常幸福,可以修課、作自己喜歡的研究。」項潔教授畢業後到紐約州立大學當助理教授,擔負研究與教學的壓力,幾乎沒有時間可以自修。項潔教授回憶,當助理教授時被指派授課的科目,雖然是電腦科系但卻是博士課程提及較少的科目,故課前須要花較多時間備課,他謙虛著、不好意思的笑說『每次上課其實都是現學現賣,直到教了兩年才能掌握該科目』不禁讓他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及太快畢業的可惜之處。

博論選題:冷門?熱門?興趣?

選訂博士論文題目是大部分學生作研究時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對項潔教授而言,他從不嚮往作熱門的題目,而是喜歡冷門、小眾的題目。老師提出兩點比較,第一,當紅的題目風靡一時,然而時間流轉、知識變遷後就沒有競爭力,研究者一旦有所發現就要趕緊寫成期刊論文發表,以免績效和認可被他人捷足先登;然而冷門題目可以有時間慢慢思考,不必急著趕稿下結論。第二,熱門題目每年的期刊論文發表多,曝光度被稀釋,除非是有重大發現和突破,否則難受到矚目;相對冷門題目一年產出寥寥無幾,單篇文章影響力比較大。但項潔教授也說,不能因此就一味找冷門的題目作,選擇題目最重要的還是興趣與思考;若有興趣,不管題目冷門或熱門,你都能發現領域中別人沒想到的問題,冷門熱門題目只是思考方式的不同,當紅領域的公認問題很明顯,因為討論熱切,要找到小問題容易,要解決也快;而冷門領域基礎理論未成定局,多由大方向切入思考。

指導研究生時,他期待學生想問題,所以會讓同學先自行思考,若想不到才提供題目,他強調:「想問題比想答案重要,問題想清楚,答案就出來2/3,因為如果能對題目有掌握,對這個領域也很清楚了。」老師指出台灣學生習慣一個問題一個答案,但這樣的思維不適合用到研究上。以在台大授課的經驗,項潔教授分享,台大的學生很聰明,老師給題目都能做出成果,可惜的是缺少思考問題本質,應該要訓練自己想出有意義的問題,不能只是天馬行空。老師說,「突破來自於哪裡?其實就是想到別人沒想到的問題。」

數位典藏的先驅

項潔教授博士論文研究的問題,在美國雖然冷門,但在歐洲已有一群學者投入研究,法國、義大利、日本都曾邀請他擔任研究員或客座教授。當項潔教授在國際間已有聲名時,他決定回國,老師解釋:「同領域學者對我有期待,但要把研究作好,就要越做越窄,讓我覺得自己被侷限住了,所以想回台灣發展。」在1993年項潔教授已在美國是正教授後回國到台大任教,他非常希望可以做出能幫助台灣,同時又符合自己興趣的題目,於是萌生出數位博物館,也帶動了之後台灣數位典藏的研究。項潔教授找來資工與圖資的教授,構想台大數位博物館成立的可能,每個星期利用教學與研究之外的時間開研討會,經過一學期,漸漸找到兩系合作的共通語言,項潔教授說這是跨領域合作的前提。回顧這場成敗未卜的長期抗戰,項潔教授認為耐心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雖然教授自認是個容易失去耐心的人,但因為對題目抱持興趣,讓他能堅持實現計畫。

數位博物館計畫後來擴展成數位典藏,又轉化為數位人文計畫,2007年台大成立數位典藏研究中心(今數位人文研究中心)。項潔教授對歷史有興趣,擔任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至今,他與學生已完成許多經典文獻、史料的資料庫,項潔教授自豪的說:「我們的數位典藏系統可以說全世界最好的,不用一直想學習歐美,真的最好的就在台灣了。」教授指出,許多國家做數典的研究人員還到台灣取經,甚至澳洲數位中心學會請項潔教授說服官員數位人文的重要性,可見台灣的數位典藏實力國際間有目共睹。

繁體中文學術出版的使命

項潔教授目前身兼台大出版中心的主任,當初接下這個位置時,他有種強烈的感受──繁體學術出版地位岌岌可危。繁體字全世界只剩台灣與香港合計起來三千多萬人使用,使用人口雖比許多瀕臨絕種的語言多,但由於繁體受到13億人使用的簡體字威脅,華人區的作者往往捨棄市場小的繁體,改出版簡體版書籍,項潔教授認為如何提供繁體出版產業一線生機,大學應該擔當起這重責大任,並理當以資源豐厚的台灣大學作為領頭羊,帶動他校加入行列。於是在想清楚問題後,他便與當時校長李嗣涔教授討論,項潔教授指出應先建立品牌,營收為其次,即使曲高和寡也要堅持出版好書,透過高品質、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術品以建立繁體出版品的價值。雖然沒有上過商業管理等課程,他將經營出版中心視為一個研究問題,花了好幾個月思考經營成功的關鍵、台大出版中心的定位、使命等,想不到市場反饋正向良好,每年營業額增長15%,令項潔教授喜出望外,也更加相信走在一條對的路上。

老師分享了當時與李嗣涔校長談話時說的故事:有次他到了英國友人家,看到庭院的草茂密盎然,於是問友人是如何照顧,友人開玩笑說,每天澆水澆三百年就可以了。故事結束,非常簡單卻寓意深刻,堅持不就是做好一件事的原則嗎?運用到學術出版,項潔老師說:「目前唯二有賺錢的大學出版社只有英國牛津、劍橋,而劍橋只不過435年的歷史而已。」為什麼名校哈佛、耶魯的出版中心沒有賺錢,牛津劍橋卻有,就是因為他們經過長時間的磨合、修正,才有如今豐碩的成果。

而台大出版中心,成立時間更晚卻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很大部分歸功學校支持。項潔教授指出,西方和大陸大學出版社是獨立經營,必須擔負市場與成本的壓力;台大出版中心在學校支持下,不需要擔心盈虧,所以能長程規劃中心的未來發展,堅持出好書的原則,不用束縛於市場口味。項潔教授說:「我們能長遠做一件事是多麼幸福的啊!很多西方出版社還很羨慕我們的!」在學習西方文化與制度的過程中,台灣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想模仿或羨慕別國,因為東西體系原本就存有差異,應想著如何使自己更好。

採訪結束後,外頭天空灰濛,下起夏日習以為常的午後雷陣雨,但怎麼也無法侵擾台大出版中心裡,充滿好書與善意的自在氛圍,因為出版中心的大家正與項潔老師一起,走在一條與眾不同的路上。

(本文根據2015.08.18實際訪談,謝宜珊記錄整理,關雅茹校對,朱小瑄、羅志承核稿,項潔老師審稿)

                                                                                                                                             
項潔教授小檔案

學歷
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計算機科學博士 (1979/09~1982/08)
美國水牛城大學 數學碩士(1977/09~1979/09)
國立臺灣大學 數學學士 (1972/09~1976/05)
(博碩士論文書目資料:Hsiang, J. (1983). TOPICS IN AUTOMATED THEOREM PROVING AND PROGRAM GENERATION (Order No. 8309960).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Full Text. (30325936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3259367?
註: 本博士論文目前可在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is A&I 資料庫取得書目索摘資源)

經歷
現任:
行政院科技會報兼任研究員
CenterNet, Chair of Asia-Pacific Steering Committee
中華數位文化創意發展協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 2007年03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主任 ( 2008年08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2010年01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特聘教授 ( 2003年08月迄今)
中央研究院資訊研究所研究員 ( 2002年08月迄今)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 1993年08月迄今)
曾任
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 助/副/正教授 ( 1982年08月至1998年07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科技學院院長 ( 1998年08月至2001年07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諮議委員 ( 2001年10月至2005年09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顧問 ( 2002年06月至2004年05月)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 ( 2002年08月至2008年07月)
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 ( 2003年01月至2004年12月)
臺灣地區OCLC管理成員館聯盟主席 ( 2006年至2008年07月)
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長 ( 2006年04月至2008年03月)
海外客座教授經驗
CNRS, France,
INRIA, France,
University of Paris, France
University of Orleans, France,
University of Milan, Italy
Research Center of 5th Generation Computing, Japan

獲獎
2009年國立臺灣大學本校教師傑出校內服務獎
2008年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特殊貢獻獎
2006年IEEE 「Test-of-Time Award」
1998年至2001年IFIP WG1.6 Founder與第一任主席
1997年教育部大專教師與產學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
1997、1999年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