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店裡的聖誕節
聖誕節從購物清單開始?
“Christmas in the Shops”[1] 「商店裡的聖誕節」是1925年12月刊登在The Sketch雜誌裡的文章,長達10頁的內容,詳細介紹倫敦各名店,針對男士、仕女、兒童等,推薦適合作為年節禮物的商品,高檔精緻的程度超乎想像。
包裝精美的巧克力
時尚穿搭
貴重珠寶
誘人的香菸美酒
然而這篇文章並不是特例,以Christmas Shopping同時檢索British Periodicals 以及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PAO),討論聖誕節購物的文章,光是1920年代就高達近900篇,可見當時聖誕節已經高度商業化。
眾多討論聖誕購物的文章中,也包含批評這種風氣的文章,在婦女雜誌Quiver中,就刊登了The Evils of Christmas Shopping [2]一文,作者特別提到要關心聖誕節長時間工作的郵局員工,餐廳女侍和店員,並且提倡主婦們,在過節前一週就完成禮物採購,當週就能享受和家人相聚的時光。
文學裡的聖誕精神
然而擔憂聖誕節過度商業化可不是二十世紀才出現,早在十九世紀,就有不少作家寫文章要復興真正的聖誕精神, 1920年當時旅居英國的美國名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出版了見聞札記(The Sketch Book),就包含數篇關於聖誕節的散文,收錄於Literature Online(簡稱LION)資料庫的Changing by enchantment’: temporal convergence, early 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Washington Irving’s Sketchbook[3]一文中,就提及歐文在英國過聖誕,享受大餐和當地人的貼心接待,然而也感嘆溫馨的聖誕傳統逐漸式微。
同樣收錄於LION的Christmas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書評中,詳細描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聖誕景象,女王的丈夫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在溫莎古堡引進聖誕樹,立刻在中上階層掀起風潮。全家團聚的景象從吃吃喝喝,變成圍繞在聖誕樹旁,聖誕老公公也愈來愈多出現在卡片上,交換禮物的習俗也從新年,提前到聖誕節,低薪的店員常常超時工作,甚至被剝奪假期,促成1871和1875年銀行假日立法,針對聖誕節等特定節日放假,而上流社會甚至興起到外地度假的風潮,然而1843年12月,狄更斯的名著”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出版,就在發行前不久,英國國會發表報告,描述婦女和兒童在礦坑工作的慘況,和上述富庶景象形成強烈對比,也給了狄更斯強烈的寫作動機。
不過根據2005年Dickens Quarterly的A Christmas Carol一文指出,當時狄更斯寫書的另一個動機似乎是財務吃緊,他原本期待書的出版可以大賺一筆,預期首刷6000可以賺進至少1000英鎊,結果只賺進230英鎊。儘管有著世俗化的動機,卻無損於小氣財神在文學上的成就,泰晤士報在1844年1月就評論說:「這篇作品可能將大大增加狄更斯的聲譽」。
小氣財神是篇只有5個篇章的小品,描寫吝嗇刻薄的守財奴史古基,在聖誕夜被已故合夥人,和三位聖誕精靈造訪的靈異經驗,而徹底悔悟,成為熱心助人,深刻體會聖誕精神的財主,這部作品不但一出版,就獲得廣大迴響,而且歷久彌新,不管是改編成舞台劇、電視劇和電影,都是每年聖誕節的大熱門,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還計畫將狄更斯最著名的6部作品拍成20集的電視劇,吸引年輕一代更認識這位英國的大文豪。
小氣財神對當代聖誕文化的影響有多大,2003年田納西大學英語教授理查凱利(Richard Kelly),重新編輯出版這個文學經典A Christmas Carol, Broadview Edition,除了收錄狄更斯的原著,更收錄了華盛頓歐文見聞札記,關於聖誕節的文章,以及狄更斯其他關於聖誕節的文章等相關內容,在這本書的書評A Christmas Carol中,作者引述凱利教授的評論道:「狄更斯改變聖誕節傳統,從一個在莊園長達12天的節慶,變成一個城市中一天的節日,也成了中低階層家庭慶祝的節日。」
當然慶祝聖誕節不是英國的專利,而是西方世界普遍的傳統,因此歐美各國關於聖誕節的創作多得不可勝數,因而形成一種文類,有描述歡樂面的,也有像小氣財神一樣,關注社會弱勢的題材,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也在1846年發表了著名的聖誕故事,The Little Match Girl (賣火柴的女孩)[4],而且很快在隔年1月就被翻譯成英文,刊登在收錄於British Periodical 資料庫的Bentley’s Miscellany雜誌中。
而在查詢The Little Match Girls時,意外發現到收錄在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資料庫的季刊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中,刊登”Dostoevsky’s “The Boy at Christ’s Christmas-Tree Party”: A Paraphrase of Andersen’s “The Little Match girl”[5]一文,以長篇小說著稱的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曾經發表過兩個短篇聖誕故事”The Christmas-Tree Party and the Wedding”以及”The Boy at Christ’s Christmas Tree Party”,其中後者幾乎可說是賣火柴的女孩俄國版,描述一位窮困的孤兒在聖誕夜凍死,然後上天堂的故事,平舖直述的故事結構,和他平常大量剖析心理、道德層面的手法大異其趣,更被認為有狄更斯的影子。文章中指出杜斯妥也夫斯基相當景仰比他大幾歲的狄更斯,並曾大量閱讀狄更斯作品的譯本,像是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董貝父子(Dombey and Son)、荒涼山莊(Bleak House)等,由於被債務所迫的遭遇,和塊肉餘生錄中的角色米考伯(Wilkins Micawber)類似,他還戲稱自己和太太是米考伯夫婦,由於兩人都關心兒童的處境,因此自然在寫作上受狄更斯的影響,不過作者認為,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故事,和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女孩,相似度非常高,因此很可能是杜氏在某些機緣下,聽聞這個丹麥的聖誕故事,溶入俄國元素予以改編,特別是聖誕樹,在俄羅斯,聖誕樹是重要的節日象徵,代表著聖誕宴會的歡樂氣氛,強烈的對比,更凸顯主人翁的淒涼。
作者也在文末時指出,安徒生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故事,結尾都點出了聖誕節真正的主角—耶穌基督,兩個孩子雖然在世上悲慘的死去,卻分別被祖母和耶穌帶到天堂,和上帝和家人相聚,享受天堂的聖誕慶典,也讓這兩個故事,增添了神學色彩。
聖誕節的主角—耶穌基督
聖誕節是慶祝耶穌的誕生,Literature Online收錄了1611年出版的英皇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根據聖經的紀載,早在主前723年,也就是距今2700多年的先知書-以賽亞書,就已經發出預言,在9章6節寫道:「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而根據路加福音第二章紀載,耶穌是誕生在馬槽裡,而野地裡的牧羊人,聽到天使報好消息,而成了第一批見證耶穌誕生的人。耶穌降生的環境很惡劣,更沒有達官顯貴為他慶祝,反而是和一群社會邊緣的牧羊人在一起,而著名的聖誕故事,也呼應了耶穌與貧窮人在一起的精神,路加福音4章18,19節,為真正的聖誕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
歡迎申請ProQuest 以下產品免費試用:
British Periodicals/ 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PAO) / Literature Online
[1] Christmas in the shops. (1925). The Sketch, 132(1714), 471-472, 474, 476, 478, 480, 482, 484, XXXIV, XXXVI.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666569764?accountid=14387
[2] Chesser, E. S. (1910). The evils of christmas shopping. Quiver, 46(2), 161-162.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865446?accountid=14387
[3] Sizemore, Michelle R.(2013). Changing by enchantment’: temporal convergence, early national comparisons, and Washington Irving’s Sketchbook.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 40(2), 157-183 Retrieved from http://gateway.proquest.com/openurl?ctx_ver=Z39.88-2003&xri:pqil:res_ver=0.2&res_id=xri:lion&rft_id=xri:lion:rec:criticism:R04969155
[4] Andersen, H. C. (1847). THE LITTLE MATCH-GIRL. Bentley’s Miscellany, 1837-1868,21, 105-106.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6418009?accountid=14387
[5] NAUMANN, M. T. (1981). Dostoevsky’s “the boy at christ’s christmas-tree party”: A paraphrase of andersen’s “the little match girl”.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55(3), 31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293197149?accountid=14387
(638)